第662部分 (第1/4页)

最好的主顾英国又卷入了英镑兑现危机。而且,对物资和硬通货的抢购,庞大的政府开支,财政赤字,高昂的生产成本(由于采取了救济失业的措施而又进一步抬高了生产成本),这一切合在一起,造成了第二个通货膨胀浪潮,直到当时的财政部长路易吉·伊诺第完全改变了科比诺的政策,大大收缩了信贷之后,这第二阵通货膨胀才最后得以制止。

尽管意大利人接受了援助,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们仍然处于战后第一个经济非常时期的摆布之下,他们的基本问题依然严重如故。不仅大战以来意大利的失业人数从未低于一百六十万至二百万人,而且还有大概近乎这个数目的半失业者,例如,人浮于事的产业工人和只在部分季节里有工作做而且工资又极低的农民。怎样使工业现代化?在大量生产而进口又受限制的时代,意大利的许多小厂和手工业作坊的出路是什么?谈论了很多的土地改革究竟会不会实行?怎样实行土地改革,才能既满足农民自有其耕地的要求,又能实现整个国家所需要的最好、最高产的农业经营方式?这些和诸如此类的其他一些问题都还没有找到答案。

第十二节 圣地、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等的保护

大战使意大利和世界失去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有毁于盟军轰炸的帕多瓦的曼泰尼亚壁画和那不勒斯的圣克莱尔教堂,还有贝内文托的大教堂。比萨有好几个星期处于无人地带内,该城坎波桑托的壁画因炮火而受到损毁。盟军轰炸了蒙特卡西诺的贝内迪克廷寺院,错误地认为它被德军占领着,但结果证明,轰炸反而妨碍了自己;而且,拉文纳的桑塔波利纳雷…因…克拉塞教堂的镶嵌珍品也可能有些危险,要不是佩尼亚科夫上校(那支有名的一般称为“波普斯基私家军”的特工部队的司令)的侦察证明,该教堂的塔楼并不是德军观察哨的话。德军在撤退时炸毁桥梁、钟楼、城墙以及整座整座的村庄,在军事上常常是完全无此必要的。故意焚毁那不勒斯皇家学会图书馆(作为对枪杀德国兵的报复),焚毁已经迁到诺拉附近一座别墅的那不勒斯国家档案和菲兰杰里博物馆的画的,都是他们;在投降前五天炸毁了维罗纳的全部中世纪桥梁,并于1944年8月炸毁了佛罗伦萨的大部分桥梁的,也是他们。希特勒(他表示过希望能在战后重访佛罗伦萨)发出这一爆破的命令时,独独放过了他认为桥梁中“艺术水平最高”的韦基奥桥,但是为了封锁上下该桥的通路,佛罗伦萨城中世纪街区的三分之一给破坏了。

的确,几乎意大利的每一城镇都受到某些破坏,要是把那些风格不那么别致,没有什么盛名,但却会给任何国家增添许多妩媚和特色的建筑物都算在内的话。然而,有名的艺术珍品大部分都保存下来了。负责保管这些文物的意大利人,除了令人遗憾的少数几个人之外,都能事前尽力做好保护工作,破坏发生之后,又以惊人的热忱和技术加以修复,他们在危墙残壁下的瓦砾中找寻碎片,用千百块小片拼合壁画,甚至跳入阿尔诺河把破碎了的雕像一块一块找出来。

艺术文物所遭到的危险,以及为保全这些文物而冒牺牲士兵生命的风险,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的这一难题,当时曾使英国和美国的许多人大伤脑筋。艾森豪威尔在1943年12月29日的一项命令中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即盟军必须“在战局许可的范围内”尊重艺术文物。“如果我们必须在破坏有名的建筑物和牺牲我们自己的兵员之间作出选择的话……就该放弃这些建筑”;但是,“凡是更正确地说所涉及的仅仅是军事上的方便或甚至只是个人方便的地方”,就决不要乱用“军事上的必要”这个借口。登陆进军之前,英国和美国的一些专家委员会曾就那些应尽可能不予轰击以及在占领时应不让占领军部队闯入的建筑物编制了一份清单,作为保护欧洲文物的总计划的一部分。例如,威尼斯是完全禁止轰炸的,只有一次,威尼斯的咸水湖里落下过炸弹。佛罗伦萨的铁路线是被轰炸过的,但没有炸到任何艺术文物。附设在盟国军政府里的负责艺术的官员一俟条件许可就赶去察访艺术古迹;同负责保管的意大利人接触;就保护古迹文物使之不受战争破坏和抢劫等问题向盟军当局提出建议;保护它们,使其不致在盟军工兵部队的推土机下遭殃,这些工兵部队一心只想尽早把废墟清除干净,对损毁的建筑能否恢复,瓦砾堆中还能否找回些珍贵的东西等一概不管。当紧急抢修所需的经费别无其他办法可以筹措时,由盟国军政府暂垫。盟国部队不是完全不犯抢劫和破坏的罪行,但总的说来,纪律是好的,印度师的表现尤为突出。

德国人也有一个保护艺术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