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模��痪�瘛�

四个人又向岸边的田野望去。

荒废的田野里几天之间搭起了无数的窝棚。到处是灾民,有些在窝棚里,有些在窝棚外,有些静静地坐着,有些静静地躺着。离窝棚不远,约十丈一处,还搭有十几座粥棚,每座粥棚里都有一只忒大的千人锅。一些孩童正拿着碗在那些粥棚间追跑。

一些衙役挥着鞭子在那里吆喝着。

“不是说那个姓沈的把粮都赈灾了吗?怎么粮食都还在船上?”一个锦衣卫说道。

“是有些怪。”另一个锦衣卫说道。

“难怪把万岁爷和老祖宗都搞昏了。看样子,浙江这鬼地方真有名堂。”又一个锦衣卫跟着说道。

正在这时码头那边响起了钟声,窝棚里的人都涌出来了,分别向那些粥棚跑去。

锦衣卫头儿:“你们几个在这里放马吃些水草。我先过去问问。记住,照商量好的,不要露了身份。”

另外三个锦衣卫:“明白。”

四个人都下了马。锦衣卫头儿下了堤,从田野的水革间徒步向那些窝棚走去。

淳安县城外码头窝棚

无数的灾民都拿着碗排队去领粥了,窝棚里都空着,只偶尔有些老、弱、病人还躺在那里,大约是有家人帮他们去领粥。

锦衣卫的头儿带着斗笠,穿的也是粗布衫子,脚下蹬的又是草鞋,凭借奔忙领粥的人群挡着,一路走到了窝棚间,也就投人在意。穿过一些窝棚,两只眼在斗笠下睃巡着,他看到一个老者坐在一处窝棚前正闭着眼在那里似笑非笑,便走了过去。

“老丈,放粥了您老还不去领?”锦衣卫的头儿挨着老丈蹲了下去。

那老丈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慢慢睁开了眼,却不望他,目光中满是警觉:“你是谁?你不是本地人?”

锦衣卫的头儿一诧,仔细端详着那老丈,这才发现老人是个睁眼瞎。连忙赔着笑说道:“我是做丝绸生意的客商,从北边来,听说贵地遭了灾,生丝便宜,想来买些。”

老丈听他这一番介绍反而更加警觉,大声说道:“我不管你说从哪里来,你要是倭寇趁早赶快走了,这里可到处是官兵。”

锦衣卫的头儿:“您老误会了。我不是倭寇。要是倭寇,这里离海那么远,又到处有兵,我跑来找死吗?”

老丈兀自不肯全信,翻着两眼,一副要叫人的样子。

锦衣卫头儿接着说道:“要不您老叫当兵的过来,让他们盘查我。”

老丈这才有些信了,脸色也好看了些:“你要不是倭寇也趁早走。前不久就有倭寇假扮客商到我们这里卖粮换丝绸,把我们好几十个人都拖累了,现在还关在牢里。这一向凡是有外乡人来买丝绸,见一个抓一个。”

“有这样的事”锦衣卫头儿露出诧异的样子,“那官府也要问清楚,总不成不分青红皂白冤枉了好人。”

老丈:“什么年头,还分青红皂白?我们被抓的那些人就都是老实巴交的桑户,也不问口供,也不过堂,省里一句话,第二天就要杀头。”

“您老刚才不是说关在牢里吗?”锦衣卫头儿故意问道。

老丈听他这样一问立刻来了精神:“也是老天有眼,来了个海老爷到我们淳安新任知县。那天是他老第一天上任,省里就叫他来监斩。来的时候还穿着便衣,几百个兵跟着,也不说话,也不搭理人,一来就在大堂上坐着。拖到午时三刻突然要看案卷口供。省里的人拿不出口供和案卷,海老爷发了威,拿着一本《大明律》,愣是不肯杀人,把这些人从鬼门关拖回来了。”

锦衣卫头儿:“一个知县敢这样和省里顶着干?”

老丈犹自兴奋:“你们外乡人不知道,这个海老爷是太子派来的人。”

“哦。”锦农卫头儿拖长了声音,装出一副赞赏的声调,“您老眼睛看不见,却什么事都知道。”

老丈有些得意:“看不见还不会听?”

锦衣卫头儿:“这倒也是。看不见的人心里更明白些。江上这么多粮船又是怎么回事,”

老丈感慨起来:“皇上还是好的,太子爷也是好的。这才派了个海老爷来给我们做主。江南织造局一定是奉了皇上和太子的密旨,叫他们帮海老爷的忙,这才给我们送来了粮,借给我们度灾荒。”

锦衣卫头儿听他如此胡乱琢磨真忍不住笑了。

老丈:“你不相信?”

锦衣卫头儿立刻答道:“不是。我是说织造局既然把粮运来了,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