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海瑞:“嘉靖四十年卑职在浙江任淳安知县,赵大人任浙江巡抚。那一年卑职所管的淳安遭了大灾,全县被淹。五月,江南织造局奉旨意发放了赈灾粮,九月,赵大人为了一己之政绩,要在当年完成五十万匹丝绸,竞不顾灾民生计,要淳安百姓催还奉旨的赈粮,而且要以半价逼买百姓生丝。卑职抗了赵大人的命,赵大人上疏参劾卑职,那时便曾经说过卑职是为邀直名,收买民心。今日卑职在堂上又听到了赵大人同样的言辞,这便是卑职所说的成见过节。也是卑职在给皇上的奏疏里所说的臣职不明。赵大人,你就是我在奏疏里要参的大臣之一。有此两条,你不能审我。”

“动刑!”赵贞吉真被激怒了,抓起了惊堂木,啪地拍了下去。

“让他说完吧。”高拱乜了赵贞吉一眼,又望向徐阶。

动刑是万万不能动的,徐阶当然明白。作为自己的弟子,赵贞吉之聪明顺上,之心机深沉,徐阶也当然明白。只是没有想到这个海瑞会有如此颉颃,而裕王又已经打了招呼要尽量保这个人,他真是十分为难。这时只好望了下赵贞吉:“何必同他计较,且听他把话说完。”

高拱立刻接言:“你把话说完。”

海瑞:“还有最为重要的一条,卑职现在既是同各位大人说的,也请各位大人转奏皇上。我海瑞一个举人出身,本意无心功名,但既食君禄,便有臣职。大明朝这些年来年年国库亏空,皇上一意玄修,大兴土木,各级官员面为顺谀,趁机搜刮。大殿一根栋梁,从云南从贵州深山运到北京,耗费官帑竟达五万两之巨,沿途死伤人命多达百余民工!赵大人,你管着户部几时算过,这一根粱木从云贵运来有多少县州府衙从中贪墨了国库的银两?还要死去这么多人命?身为户部尚书你臣职不亏吗?这仅是我所举之一端。你赵大人昨晚审过我,今天又这般审我,你的心思卑职明白。不就因为我是户部主事,你是户部尚书,担心皇上怀疑你在背后主使。我现在就坦言相告,你赵大人绝不会主使我上这道疏,还有所有的人都不会主使我上这道疏。我海瑞上这道疏只为了两条: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苍生!”

赵贞吉懵在了那里。

徐阶、高拱直望着海瑞,连一直不吭声的李春芳也望向了海瑞。

坐在两边记录的三法司正副堂官也都停下了手中的笔,望向了这个“不可理喻”却令人震撼的小小六品主事。

海瑞接着说道:“赵大人,你现在的干系已经洗刷了,皇上绝不会疑心你是我背后的主使了。可你无权审我,必须回避。徐阁老,卑职重申一句,赵大人若不回避,卑职将不再回答一字!”说完海瑞站在那里又闭上了眼。

赵贞吉一向理学自居,昨晚一番壮举本已博得满朝看好,没想到了今天早上竟被这个海瑞把自己的皮扒得干干净净,牵连自然不会有了,可名声也被他扫地而尽。此时他那张脸涨得通红,站在那里已不知如何自处。

高拱心中大叫痛快,及时面向徐阶:“阁老,下面该如何办,您老该拿主意了。”

徐阶:“这得请旨。”

玉熙宫精言

内阁值房离这里也就一箭之遥,陈洪立刻将刚才的审案记录送到了嘉靖的手里。

嘉靖这时眼睛里已经网出了血丝,显然是刚刚服了丹药,盘坐在蒲团上拿着记录看了好久,默然不语。

陈洪悄声地:“主子,内阁那边还在等主子的旨意呢。”

嘉靖将那张记录朝地上一扔:“魔障!这是派了个魔障跟朕斗法来了!”

陈洪:“干脆抓到诏狱,由奴才动刑,不愁降不伏他!”

“就凭你?”嘉靖不屑地乜向了他。

陈洪低下了头。

嘉靖:“你不是他的对手,那个赵贞吉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传旨,内阁和三法司都不要审了。要徐阶召集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那些饱读圣人之书的废物,先商量好了,挑个日子,一起审他。要他把骂朕和骂群臣的那些话一个字一个字嚼碎了都吞回去!”

六朝古都,金陵自古繁华。明太祖朱元璋因部属多为江南人,富贵不愿离乡,便定都于此,称为南京。成祖朱棣夺了侄子的帝位,迁都北京,称为京师。种种顾忌,种种需要,南京设为留都,仍沿旧称,仍设六部九卿衙门,品级等同于京师的六部九卿,分职监管黄河以南各省府州县,如此一来,京师的六部九卿衙门在一统之大明便削弱了一半的权限,而中央朝廷凡有大政方略亦发送南京六部九卿,名为合议,实为牵制。更有一项重要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