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杨得志感觉很奇怪,怎么会只有这么一点兵力呢?就问:“王家烈的主力呢?”

敌营长这下卖弄开了:“报告红军长官,王主席主力15个团还在铜仁呢,听说是准备奉蒋委员长的命令到锦屏、黎平去堵截红军的,没想到你们来的这么快。听说王军长命令侯之担部在乌江沿线的黄平、施秉一线布防,命令犹国材出六个团在乌江南岸的东侧布防,据说结果是犹国材只愿意出两个团,现在也还没有到位。王军长自己地主力计划在乌江南岸西侧布防,现在都晚了,你们来的太快,王军长的主力回不来了。”

正说着,敌营长的鼻涕涎水一起往外流,原来是烟瘾犯了。

敌营长马上说话就不利索了:“报、报告红军长官,我知道的都说完了,求求你,开开恩,让我抽一口,过过瘾。”

杨得志厌恶地一挥手,孙继先就把那家伙提溜走了。

杨得志对黎林说:“政委,兵贵神速,我们马上带部队攻占剑河县城,留一个连押送俘虏和缴获的武器,你看怎么样。”

黎林就说了两个字:“同意。”

部队很快集合起来,直奔县城而去。

顾名思义,五里桥就是距离县城五里远。距离很短,红军战士地铁脚板很快。但再快也赶不上黔军逃跑的速度快。等红一团跑步赶到县城边的时候,从望远镜里就看到城里的黔军已经开始出西门逃跑了。

杨得志急令攻城,结果城东门的黔军没放几枪叫跑了。等红军战士进入县城,里面几乎就是空城了。

坐在剑河县长的椅子上,回想起参加红军以来与中央军、赣军、粤军、湘军、桂军的历次恶仗、硬仗,杨得志就叫过报务员,开始口授电报:

“师首长:我部于12月16日下午在剑河五里桥与敌黔军第四旅周芳仁部第七团遭遇,遂击溃该敌,俘700余人,缴枪800余枝。经审问俘虏,得知剑河县城有黔军第八团和反动民团驻守,我团当即急行军,准备强攻剑河县城。不料等我部到达县城,敌已开始溃逃,我团即占领剑河县城。”

“从俘虏交待得知,王家烈二十五军主力尚在铜仁、锦屏一线,台前、三穗、榕江几乎无兵把守。据交战观察,黔军战斗意志薄弱,与湘军、桂军无法相提并论。红一团团长杨得志、黎林。”

第五十章 席卷黔东南(三)

发完电报,布置好防御,杨得志和黎林走出剑河县政府,想到街上熟悉一下环境。

剑河街上现在空空荡荡的,商铺都已关门,也没有什么行人。估计黔军撤退的时候,做生意的都跟着跑了,没跑的恐怕也躲在屋里不出来。只有红一团的战士们以班、排为单位,一堆堆靠在各家商铺的墙根临时休息。

杨得志对黎林说:“政委,得想办法让群众出来,还得让商铺开门。一会儿主力就到,今天晚上是一定要在这里宿营的,我们得想法搞点热饭、热水啊!”

黎林正要答话,就看见前面蹒蹒跚跚走来一个拄着棍子的老太太,一只手还牵着一个小孩。到了黎林和杨得志跟前,颤颤巍巍地说:“给我们点吃的吧!”

杨得志稍微一打量,就发现这是祖孙两个,衣衫破烂、骨瘦如柴。忙和黎林一人掏出一块米团放到他们手上。看着祖孙两个吃米团的馋样,杨得志就问:“老人家,你们是什么人啊?”

老太太说:“我们是干人!”

杨得志没有听清楚,就又问了一遍,刚刚吃完米团的小孙子大声说:“我们是干人!”

这下杨得志和黎林听清楚了,原来他们是干人。可是干人是什么人啊?从来还没有听说过还有叫干人的民族或职业啊?

于是,杨得志不得不问:“干人是什么人啊?”

那个小孙子大声说:“你连干人都不知道?干人就是啥都没有的人。”

后来。杨得志才明白,所谓干人,是当地地叫法,意思就是被地主和反动政权盘剥得一无所有的人。“干”的意思,就是骨髓油都被敲剥干净的意思。

看见红军给这两个干人祖孙米团吃,很快,从县城的角落里就涌出了许多干人。都伸出双手向红军乞讨。红军战士们拿出自己的干粮,让这些干人们吃。

看着吃干粮的干人们都是一脸渴望。杨得志感觉自己地眼角发烫。想想自己当年参加湘南起义的时候就感觉穷人不革命没活头,想不到这里地干人比自己家乡的穷人更穷、更没活头!都是蒋介石和他的反动政权惹的祸啊。

吃饱了的干人们开始告诉红军,还有哪个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