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 (第1/4页)

刘一民带着倪华准备先到辎重团驻地去,因为刘一民估计,辎重团门口,此时一定是挤满了领口粮的灾民,他要让这个读了一肚子洋书、从来不知道为吃穿发愁的贵小姐,体会一下民间疾苦,从心底真正感受***为什么要闹**。

没有想到,还没有到辎重团驻地,在工兵团驻地就遇见了领口粮的饥民队伍。

大年初一的上午,太阳懒洋洋的,照在长长的领口粮的队伍身上,抵消不了衣衫破烂带来的寒冷,不少人都是胳膊夹着装口粮的口袋,双手抄在袖子里,清鼻涕流着,浑身瑟瑟发抖。

由于要口粮的人太多,即令是西安原省、市政府粮食仓库的存粮不少,可也架不住这么多人来领。所以吴征就规定,每个人只准领20斤米或面粉,等过了年再想办法。

刘一民赶到的时候,工兵团已经在驻地门口支起了三张桌子,战士们指挥着领口粮的饥民,分三路同时发放口粮。就这速度也不快,后面的队伍还是排的很长。

工兵团团长何明亮刚刚调任独三师参谋长,现在率领全团的是政委任超然。看见军团长和倪医生过来,忙上来报告。

刘一民让任超然组织好发放口粮,自己领着倪华站在一边,默默地打量着领口粮的群众。

队伍中有个老人冻的支持不住,倒在了地上。倪华赶忙走了过去,用手一摸他的额头,感觉高烧的很厉害,就喊来几个战士送他去红军医院治疗。

战士们把老人抬走后,一个领口粮的男子就说:“这位红军长官太太真是好心肠,这老头有福啊!”

倪华说道:“老人家都饿晕了,救他是应该的,算不了什么。我们不能眼看着他饿死。”

那男子说:“红军真好,红军来之前,这西安城里哪天没有百八十个饿死的啊?这还是好的,前年刘振华围西安的时候,西安城里饿死的人多了。惨啊!”

倪华睁着一双漂亮的大眼惊奇地问:“国民政府不是进行赈灾了么?不是运了大批粮食、还筹集了不少钱么?”

那男子摇摇头:“我不知道什么国民政府,也没有见过国民政府的粮食,我只知道民国十八年的时候,陕西饿死了二百万人,西安人把路两边的树皮都啃光了。饿死在街上,还有人抬出去挖个坑埋了,要是饿死在偏僻的地方,就直接喂野狗了。”

倪华听后半天说不出话来,默默地走到刘一民身边,说我们走吧。

刘一民看倪华震动比较大,觉得已经有点效果了,就带着她离开了工兵团住地,去看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唐贞观22年,矗立在大慈恩寺内,因唐代高僧玄奘在此主持而名声远播。大慈恩寺是大乘佛教圣地,可惜战火损毁,此时的大慈恩寺是唐代大慈恩寺的西园,重建于明清时期。不过大雁塔确是唐代建筑,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而依然巍峨挺拔。

大年初一的上午,大雁塔前看上去还很热闹。耍杂耍的艺人、卖小吃的摊贩、携家带口来游玩的市民,还有红军战士夹杂其间,看上去确有些春节的气氛。

第一二七章 新年快乐(三)

看见军团长带着红军菩萨倪医生来游大雁塔,在大雁塔附近游玩的红军战士们不动声色地就往大雁塔跟前涌来,很快就在大雁塔周围形成了一堵松松散散的人墙,把游览的市民和军团长隔开了。

李成毅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一路上担惊受怕,到此算是放心了。忙命令一连一排的排长先上大雁塔里面看一下,到顶层警戒。

倪华虽然没有拿过枪、打过仗,但她冰雪聪明,一眼就看出战士们是在自动保护她和刘一民,心里感动,就催促刘一民快点上大雁塔,看完了赶紧走,不要影响了战士们游玩。

刘一民一笑,就率先向塔内走去。

大雁塔自盛唐建成以来,一直是西安的象征。唐代,新进士及第后,往往由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在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寺塔下题名等活动,所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实为人生三大喜事之一。降至后代,虽然长安不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但雁塔题名依然是文人士子的梦想。明清就有“名题雁塔,天下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的说法,足见大雁塔在文人学子心目中的地位。

见刘一民在大雁塔一层的进士题名碑刻前浏览,倪华就说:“我听说文进士在大雁塔题名,武进士在小雁塔题名。要是现在还有科举,你文武双全,说不定得在大小雁塔同时题名。要是你生在唐代,说不定中了状元后,马上就有公主许嫁,做个驸马爷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