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 (第1/4页)

两个日军宪兵。见哈雷特。阿班不受威胁,对视一眼,从皮包里拿出十根小黄鱼,其中一个说道:“哈雷特先生,只要你答应不再报道皇军战败和屠杀平民的消息,你就是大日本皇军的朋友。这些酬劳只是一部分,以后皇军会按月给你支付美元作为酬金。请你收下。”

哈雷特。阿班见日军竟然向他行贿,气的浑身发抖,直接说:“我知道你们向许多外国记者行贿,但我哈雷特是美国记者,我有自己的准则。要是我收了你们的钱,以后我写的东西就没人看、没人信了”。

两个日军宪兵见哈雷特。阿班软硬不吃,只好悻悻离去。

阿班不知道,他的报道在《纽约时报》刊登后,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姑娘竟然以此为契机,在纽约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援华运动。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都市和港口,但它的历史很短。1524年,意大利人弗拉赞诺来到了曼哈顿河口地区最南端的印第安人居住点。过了几十年,英国人哈德逊沿河而上进行探险,他的名字便成了这条河的名字。

到了1626年,具有海上贸易经验和冒险、贪婪特性的荷兰人,用价值60荷兰盾的新奇小物件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了曼哈顿岛,变成贸易站。荷兰人把曼哈顿岛叫“新阿姆斯特丹”。到了1六四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占领了这里,起名叫纽约,意思就是新约克郡。1686年,纽约正式建市。到了独立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的司令部就设在纽约,这里也是他就任美国总统的地方。到了十九世纪中叶,纽约已经成了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美国金融、贸易、制造、文化、艺术、旅游的中心。

三十年代后期,纽约已从经济危机中慢慢复苏,到处都是开工的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和满地废弃的旧木材,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主弦律。

倪华是从《纽约时报》上看到刘一民率教导师消灭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和察哈尔派遣兵团的消息的。

倪华自从把民华国际贸易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中央派来的干部后,已经知道刘一民结婚的事情了,后来也知道了刘一民有了孩子的事情。虽然心里刀割一样疼痛,她还是一如既往第帮助公司处理一些事物,平时把精力都到学习上,至于那份爱,已被深深埋在了心底。

有时她也想,要是自己回国硬把刘一民抢回来是不是过分,毕竟他已经娶妻生子。加上自己的家庭背景复杂,刘一民的压力很大,真要硬逼他离婚,恐怕会把事情弄糟。

想想就觉得没意思,还不如就留在美国,献身医学事业。

此时,倪华的博士学业已接近尾声,正在等候论文答辩。她的导师道格先生非常欣赏自己这位来自东方的天使一样的弟子,多次征求她的意见,希望她能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工作。道格先生说,以她的天资,绝对能在医学上大放异彩。

看了报纸,倪华再也坐不住了。自己的爱人、自己的战友正在和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杀,自己决不能无所作为。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自己的祖国,帮助自己的爱人和战友。至于能不能和刘一民结婚,现在倪华已经不考虑了。她认为刘一民本身就是自己的丈夫,自己就是他的夫人,两个人早已在华清池两情相许,何必要什么结婚仪式呢?退一万步讲,即令这一辈子刘一民再也回不到她身边,她也要为抗日、为正在与敌人拼杀的丈夫和战友尽自己的责任。

下定决心的倪华,连续两天都在想怎么做才能吸引美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抗战的支援。想来想去,她决心公布自己刘一民夫人和教导师野战医院副院长的身份,利用报纸、电台,呼吁华侨和美国人民行动起来,支援中国。然后再联系留美学生,组织捐款,采购国内急需的物资设备。动员华侨,回国参战。

她先去找了道格先生,要求尽快进行论文答辩。

作为博士导师和全美著名医学专家,道格先生有着很高的声望,与美国高层有许多交往。这一听倪华的请求,道格先生就惊奇地问倪华为什么这么着急答辩,因为论文答辩需要请别的大学和医院的专家参加,学院已经安排好了时间,不能随意更改。

倪华的心已飞回了战火纷纷的中国,飞到了正战斗在最前线的刘一民身边。听道格先生这样说,倪华就把自己要尽快完成学业,回国参加抗战的想法和盘托出。

道格先生很吃惊,倪华的天资很好,是他很中意的弟子,如果留在美国,必然会在医学上有所建树。他已经多次向倪华表示让她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的意见,这一听倪华要回国参战,忙摇头子NO,告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