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部分 (第1/4页)

室,到生活中去,到老百姓中去,到抗日军队中去,到支前活动中去,到日军轰炸后救死扶伤的队伍中去,用你们的笔记录下真实的抗日战争。我们的战士、游击队员、民兵都是你们创作描摹的对象。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夫打东洋,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艺术家们应该歌颂的对象。大后方民众生产自救、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敌后根据地搞民主选举,等等,都可以进入画家的画作、文学家的作品。甚至侵华日军的暴行,都可以画下来,供我们的后代深思。象淞沪抗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和我们八路军的平型关伏击战、袭占太原、天津,鲁中战役、胶济路战役、泰西战役等,这么多大场面的战役,波澜壮阔,里面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竟然在我们全民族最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里看不到,我感到很遗憾。我敢保证,如果有一个画家,能用如椽巨笔把这些大的战役画出来,必定会成为我国历史上传至后世千万代的不朽之作。那是要在国家大博物馆永久保存展览的。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说法不?”

刘一民的思想在他给沈逸千《送粮图》上题字中就已经反映了出来,在座的艺术家们都看清楚了。现在他又进行了长篇大论的阐述,那意思再清楚不过。大家都开始默默品茶,场面一时间沉寂了下来。

半天,傅抱石才说道:“刘将军,你身在前线,还关心大后方文艺界的民族化、大众化讨论,让我十分汗颜。我思考了一下,觉得你说的两句话特别值得深思,那就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大众化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我觉得,这两句话可以拿去让参加讨论的同仁们共同研讨。我写《明末民族艺人传》的目的,是为了以前贤的事迹激励文艺界同仁投身抗日战争。今天听了你的话,让我茅塞顿开,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够,应该直接描写抗日将士的事迹。”

刘一民端起酒杯向傅抱石敬了一杯,说道:“借古讽今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形式,是好传统,同样能起到鼓舞士气、宣传抗日的作用。我觉得傅先生作的好,以后可以更进一步,收集资料,把文艺界的抗日志士的事迹收集整理,写出来。也可以把那些汉奸文人的罪行写出来,剥开他们的画皮,让民众看清楚他们的嘴脸。省得等我们胜利了,时间长了,这些人摇身一变,又不承认他们的汉奸卖国罪行了。”

郭沫若一听,就说这个主意好,有褒有贬,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回去后就组织人开始动手写作。

潘天寿这年41岁,在国立美专主持中国画教学。从一见到刘一民开始,他就在观察刘一民。这一会儿忍不住了,开口子道:“刘师长,你颠覆了我对军人的印象。想不到指挥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竟然也是一笔好写的文人。真是想不到啊”

刘一民说:“潘先生,以后有机会多到根据地来,到我们这里办学校也行。八路军负责学校的一切开支,保证让你们能安心教学。我差的远了,我党领袖*政府主席,那才是大文人呢,他的诗词是我见过的写的最好的,他的草书书法,也可能只有于右任老先生能和他相比。有机会的话,你到西安去一趟,见见毛主席,看看他写的字、写的诗词,就知道共产党人实际上是一群救国救民的民族精英。你要不信的话,我给你背诵一首毛主席《七律长征》”。

说着,刘一民就背诵开了。诗是诗中瑰宝,刘一民又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刚刚背完,就引来了一片掌声。

郭沫若端起酒杯,和刘一民碰了一下,一扬脖,一饮而尽。放下酒杯,郭沫若就说:“我一定得去西安拜访毛润之先生。”

这顿饭,吃的是宾主尽兴而归。后来,郭沫若先生一行又在**镇停留了一段时间,给倪华、唐星樱、赵小曼、晶晶等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画作、墨宝。

第七二七章 惜别

日军暂时取守势后,刘一民命令南下部队四个步兵旅和骑兵旅在皖东北与苏北之间展开,在八路军苏北支队和新四军游击支队配合下,大力发展根据地,组建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夯实基础。

和郭沫若一行见面后,刘一民让这些艺术家们跟着部队去战场观摩,体会血火抗战的激情,给他们的创作积累素材。

刘一民给画家们出了题目,要他们每人画一本八路军画册,配上文字说明,最好每幅画之间有连贯的故事性。为了方便画家们创作,刘一民从南下部队中挑选了十几个战斗英雄,让他们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战斗故事讲给画家们听,带着画家们去亲临战场。

这些画家们不知道,刘一民这样要求是给倪华准备的去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