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部分 (第1/4页)

于学忠感慨的是想不到在沦陷区的山东,竟然有这么牢固的根据地,只看地里庄稼的长势和老百姓挥汗如雨的在田里忙活的情况,就知道共产党不简单,短短时间,就把山东根据地变成了第二个陕西。联想到一路上又是民兵、又是儿童团,层层盘查,于学忠就想,这刘一民和罗荣桓肚子里的东西多了去了,他们这是真正的全民抗战,是按照藏兵于民的办法搞的。照这样发展下去,小鬼子再厉害的大扫荡都不管用,老百姓都是兵,鬼子只有死路一条。

于学忠是旧式军人,没有见识过八路军的作法。这一见,算是开了眼,什么都是新奇的。他曾问一个民兵,既然想打鬼子,为什么不吃粮当兵?那民兵告诉他,八路军说了,民兵也是兵,一手拿锄头、一手拿钢枪,小鬼子来了,就揍它狗日的平时就搞生产,没粮食怎么行?

于学忠又问,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不是你父母、老婆不让你去当兵啊?

旁边一个民兵瓮声瓮气地说道:“你算是冤枉他了。他是我们的队长,八路军不让他参军,让他领着我们保卫村子。”

于学忠想试探一下,就说八路军不行,连军饷都不发。还是国军正规军厉害,装备好,服装好,还有军饷。

那民兵队长只是憨笑,一声不吭。另外一个民兵把嘴一咧,露出了满嘴白牙,吭吭哧哧地说:“你说的没错,八路军是不发军饷,但女娃子都愿意嫁给八路军,因为他们是俺老百姓的兵。国军啥都好,就有一点不好,那就是打仗稀松。”

气得于学忠张口结舌,再无话可说。

沈鸿烈感慨的是,共产党太厉害了,抓军队厉害,抓生产也这么厉害。这山东地面过去都是一年一熟,怎么看地里绿油油的豆子、绿油油的玉米、绿油油的白菜萝卜、绿油油的红薯秧子,分明是实现了一年两熟。

要说这沈鸿烈在青岛市长任上确实是干出了名堂,肚子里是有货的。路过一块豆地时,看到一个老农在锄草,就下马去和老农攀谈,询问为什么这个时候种豆子。

那老农告诉他,整个鲁东南从去年开始就搞一年两熟了,听说是八路军大英雄刘一民将军要求的。开始的时候大家不相信,不知道收麦后再种豆子能不能长熟,只有一部分人种。结果种的人家都得了个好收成,晚玉米、晚豆子都卖了好价钱。这下老百姓都开窍了,全部都搞一年两熟了。

沈鸿烈心里黯然,要是这样的话,土地的出产等于是翻了一番,这八路军根据地怕是再也不愁没粮吃了。长此下去,老百姓必然跟着共产党八路军走,自己的山东省政府、山东省党部、山东省保安司令部,怕是再也没有办法完成委员长交给的任务了。

两个人心态不同,感慨不同,到了罗荣桓办公室后,说话的语气也不同。

于学忠很客气,坐定后先是感谢八路军大力支援,新八旅和八路军地方武装参战后,防线已基本稳定。

罗荣桓马上说于总司令客气,都是抗日军队,没有见死不救的道理,彼此互相支援是应该的。

见罗荣桓说的恳切,于学忠就提出,能不能请八路军再增派一到两个旅的兵力,协助51军、57军收复费县、苍山县,否则的话,苏鲁战区司令部没有立足之处,部队补给都成问题。如果能收复上述两县,战区司令部可以筹建军工厂、被服厂,就可以与八路军一道坚持持久抗战。

罗荣桓耐心地告诉于学忠,小鬼子的扫荡不可能持久,苏鲁战区部队要抓住鬼子分兵的机会,力争歼其一路,鬼子的扫荡就不攻自破,恢复根据地应该没有问题。暂时情况下,八路军正在泰西、鲁西、济南、鲁中、清河进行反扫荡作战,没有力量再向于部增派兵力。

于学忠这人正义感比较强,有抗日决心,资格又非常老,有些事情碍于面子和身份,他也不好过分,加上罗荣桓说的是实情,刘一民率部队在苏皖边区和鬼子作战,曾中生、蔡中率部队在鲁西与鬼子作战,济南、泰西、胶东、鲁中到处都是枪声,八路军教导师能有多少兵力啊?但是,他现在确实比较难,部队吃饭都成问题,怎么打仗么?

于学忠又提出能否请八路军支援一部分军粮,以解燃眉之急。北上山东前,军委会的命令上说由山东省政府负责保证供应,现在根据地丢失,山东省政府也是锅里没米、粮袋子里没面,军委会的军饷又供应不及时,全靠飞机空投,也没钱买粮。部队伤亡这么大,总得让士兵们吃上口热饭吧?

罗荣桓很爽快地答应了,说是不能让弟兄们流血还要饿肚子,八路军再困难也要伸出援手,帮于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