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 (第1/4页)

宋哲元之军在劣势情况下与日军于喜峰口展开激战。

日军以重炮轰击喜峰口阵地。中国士兵没有隐蔽阵地,坡面全是硬石,连挖个单人掩体都很困难,只有卧在地上干等炮轰。一天下来,光是牺牲在敌人炮火之下的就有一个团的兵力。

炮轰结束过后,日军沿缓坡缓缓而上,中国士兵因山地作战。携枪不便。很多士兵,丢掉了毛瑟枪,多带些手榴弹,手提着大刀,当敌步兵冲到阵地前百余米,抛一阵手榴弹之后,趁硝烟未散冲出阵地,挥舞大刀和敌兵胶着混战。使敌飞机大炮无法使用。

此时,长城边上杀声震天,来回拉锯,几处高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敌兵退下之后,又用重炮飞机轰击。

师副师长刘自珍等人到达喜峰口前沿阵地视察地形,准备在天黑之前接防。

部队进入阵地,万福麟部撤至口内休整。此时口里口外驻有万部一个旅的兵力。

刘副师长刚刚下山,前方炮声大作。从望远镜里看到万部纷纷从前方退下。旋接报告,敌人步骑炮联合部队跟踪南下,万福麟部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血战两日,军损失兵力两个团。

是夜,军师旅旅长的赵登禹夜袭日军潘家口等地。击死敌大佐级指挥官1名。夺获大炮数门、坦克车数辆、辎重粮秣堆积如山。后因无法携带,故不得不忍痛烧毁。

中**队也伤亡很重,官长阵亡者计团副胡重鲁、营长苏东元。

其后军再次夜袭,砍杀日军数以百计,夺回机枪十余挺,烧毁日军接济车十余辆。

军装备极其低劣,火力弱。有兵无枪。有枪缺弹,只是每人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但就是凭这样的装备死死坚守着喜峰口。

喜峰口一带固若金汤的防御,使日军志气馁败,他们见雷池不可逾越,遂将主攻方向转到罗文峪方面。

尽管中国守军尽到了自己最大地努力,但靠着火力上地优势,靠着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日军正在一点一点取得战场上的优势……

“奉天英雄何在!抗日豪杰何在!

民国年,郑永以劣势之兵力,死守奉天,使倭寇丢盔弃甲,横尸无数于奉天城下。今倭寇猖狂于我国土,郑永何在!师何在!若尽起师精锐,兵出长城,必使日人丧胆,倭寇寒心,复我中华江山……“

…………《北平世界日报》。

“这个时候,是郑永和他的师站出来的时候了!

日寇正在步步进犯,我们的国土正在一寸寸的沦陷,现在到了郑永将军和他的师站出来奋起反击地时候了!

忠诚的铁血将军郑永,勇猛的精锐之师师,国家需要你们,国民需要你们,在长城,是日寇猖狂的叫声,在中国,是四万万五千万国民的呐喊。

出击,出击,光荣地师……“

…………《上海今日时报》。

到处都是这样的呐喊,到处都是这样的请求。

民众们不会去考虑从南京调兵增援的困难,不会去考虑可能遇到的艰难。

他们只有一个最简单,最单纯地想法:

只要精锐的师出动,猖獗的日军必败!

学生们举行游行,请求师出击;

名流们联名上书请愿,请求师出击;

铺天盖地地报纸上连篇累牍,请求师出击……

在师的营房门口,每天都会有不顾阻拦的学生、市民,泣血哀告师立刻出击!

出击,出击,光荣的师!

“不可能!简直是无稽之谈!”

蒋介石愤怒的把报纸重重砸在了桌子上,恼怒地说道:“郑永的师尚未整训完毕,这个时候怎么可以拉到前线送死?况且从南京调动师上去,要面临多大的困难,这些人都想过没有?荒唐,荒唐!”“委座,压力实在太大了。”

即将赴任北平,接替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的何应钦为难地说道:

“学生游行、市民罢市、名流请愿,我怕这样下去……”

“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这是打仗,不是请客吃饭!”蒋介石地脸色铁青:

“总之不管怎么样,暂时不能动用师!”

何应钦苦笑了一下,委员长地确有自己的苦衷。

他不是舍不得把德式师拿上去打,一二八凇沪之战地时候,同样是德式师的三个师都拉拉上去和日本人

但师刚刚弄得有点模样,还没有完全整训完毕,这儿时候拉上去实在有些让人为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