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部分 (第1/4页)

宋墨说自己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宋与民和窦政昌、窦德昌自然不相信。可宋炎和宋墨无冤无愁的,他这样为难宋炎,是什么意思呢?

宋与民不由坐直了身子。

窦政昌和窦德昌兄弟则诧异地交换了一个目光。

宋炎已笑道,“是中庸中的‘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他也听出点音来了,这位窦家的四姑爷——英国公府的世子爷这是要出题考他呢!

可为什么啊!

相比宋墨,他出身卑微,又功名,和这位贵胄怎么也扯不上关系,他怎么会盯着自己不放呢?

宋炎满心困惑。

就见宋墨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笑道:“《中庸》修身之理,于政之施者无不该。”

宋炎一时间没明白宋墨是什么意思,好一会,他才认识到宋墨这是在《知所以修身,合下节》为题,做起了艺制文章。

可他看着自己干什么啊?

宋炎在心里小声嘀咕着。

宋墨却望着他但笑不语。

宋炎这才恍然大悟。

宋墨,这是要他接着往下做文章!

他不由得目瞪口呆。

宋墨慢慢地端起了茶盅,轻轻地呷了一口,还赞道:“银毫披露,果真是好茶!”

窦家今天招待他们的是江西双井绿茶。

宋炎不由额头冒汗,求助似地朝宋与民望去。

窦氏兄弟和宋与民醒悟过来,窦德昌正准备救场,谁知道宋墨已笑着问宋与民:“宋先生这是在哪里落脚?”

宋与民摸不清楚宋墨的意图,含含糊糊道:“在一个朋友家?”

宋墨却追问:“在城东。还是城西?哪个坊?”

宋与民几不可见地皱了皱眉头。

这样英国公府的世子爷,他在京都的这些日子没少听人提起,出身显赫不说,手段谋略也不可小视,他不过是个小小的读书人,自然是能避则避,能忍则忍。

“在城西崇安坊的四条胡同。”宋与民道,“借居在朋友家!”

宋墨笑着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在了宋炎的身上,好像在催他快点承题。

好还宋炎的功底不不错。原本准备随伯父回乡就下场的。这两年一直专注艺制,深深地吸了口气,平静下来,思忖了大约半柱香功夫。道:“举为政之经。自自而推者有其序。甚矣身之不可不修也。《中庸》于此。举政以该于身,而自身以推于政也。”语气虽然有些犹豫,文章却流畅自然。前后连贯。

这截题文最要紧的就是把前后的文句能连到一块了。何况是宋墨破题,宋炎承题。

屋里的人都眼睛一亮。

宋炎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心里多了几分底气,继续道:“独无意乎?子思述孔子答哀公问政之言及此,谓夫为政固在于修身。吾身之理,即在人之理也,诚知所以修身,则德立道行……一人之理,即万人之理也……然天下国家不可以不治,其政之经常者有九焉……”

花厅外突然有人击掌:“好一个‘一人之理,即万人之理也’!”

众人循声望去,就看见穿着朝服的窦世英笑眯眯地走了进来。

“千里,没想到你的学问如此的扎实!”

大家起身和窦世英见礼,又重新分宾主坐下。

窦世英笑道:“你们怎么做起制艺来了?”

宋与民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宋墨的身上。

宋墨却毫无异然,笑道:“闲着无事,就聊了几句。”

窦世英做为读书人,自然希望宋墨也有一身好学问,闻言立刻来了兴趣,追问是怎么一回事。

窦政昌忙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惹得窦世英心痒痒的,和宋与民讨论起制艺文章来。

宋墨却寻了个借口,找到了窦昭:“舅母怎么说?”

“成了!”窦昭露出个胜利的表情,“只要宋家也有这个意思,就可以把亲事定下来了。”

“宋家那边只怕还有些麻烦。”宋墨把自己考校宋炎的事告诉了窦昭,“他既然有这样好的学问,肯定是要科举入仕的,只怕不会答应入赘。”

窦昭张大了嘴,讪讪道:“难怪舅舅和舅母忙了这些年都没有给表妹找个合适的夫婿。”

“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宋墨做了决定,可比窦昭坚韧得多,他沉吟道,“我已打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