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页)

大家笑了起来,话题转到了刚刚嫁进来的戚氏身上。

她是窦启俊的妻子。父亲戚宝成是隔壁曲阳县的大地主,和窦秀昌是同窗好友,家里出了好几个秀才。也算是耕读世家。

威氏相貌清丽,性情也温婉,进门就帮着秀三奶奶管着几个弟妹,颇有长嫂风范,得到了家中长辈的一致称赞。她家中有个小她五岁的胞妹,上次来家里做客的时候被广五奶奶看中,想给自己娘家的侄儿保媒,大家少不得一阵问。

邬太太静静地坐在一旁喝着茶,望着纪咏走出西厅的背影眼神微黯,轻轻地叹了口气。

窦昭看在眼里,没有作声。

接下来的几天,窦政昌和窦德昌兄弟带着纪咏走遍了真定县。

窦昭却忧心忡忡地在家里服侍着祖母的汤药——不知怎地,祖母染了风寒,咳得厉害,连吃几副药都不见好转。

东窦那边的人听说了,都过来探病。

纪氏也带了纪咏过来。

“他略通医理,”她解释道,“让他给崔姨奶奶把把脉,我们心里踏实些。”

窦昭连连点头,请纪氏姑侄进了祖母的内室。

纪咏给祖母诊了脉,看几个大夫开的药方,笑道:“没事,就是普通的风寒,吃几副药发发热就好了。你们太急了,这个大夫的药刚吃了两剂不见好就立刻换个大夫,反而把她老人家的病给耽搁了。现在这个大夫开的药方就很好,照着吃几副应该能痊愈。”

祖母被窦昭限制躺在屋里休息,好几天没下床,身子骨都僵了。听了纪咏的话,和纪氏开着玩笑:“我说我没事,寿姑非不相信。我看那些富贵人家的老太太都是这样给折没的。”

大家哈哈地笑。

窦昭汗颜。

她一直担心着祖母的寿元。

只是这话却不能告诉别人。

她低垂着眼睑。

纪咏就道:“四表妹,这熬药也是很有技巧的,我来帮崔姨奶奶熬副药,你派个小丫鬟看着,以后就照我教的给她老人家熬药。”

窦家又不是那暴发户,怎么会不知道怎样熬药?

不过纪咏的话已经说出口了,她也不好意思直接反驳,而且纪咏是客,人家是看情面来给崔姨奶奶诊脉的,不能当寻常的大夫看待,他虽然说让她派个丫鬟跟着就行了,她怎能真的就派个丫鬟跟着?窦昭少不得亲自陪着他前往熬药的小耳房。

进了耳房,纪咏却站住了脚。

他温声地问窦昭:“我看你刚才欲言又止,可是有什么话不好当着我姑姑和崔姨奶奶说?”

看书的姐妹们,这个月只有28天,最后三天,求粉红票……

※rq

最快更新,请收藏。

第八十六章 田庄

窦昭惊讶地望着纪咏。

没想到他这样的细心!

纪咏促狭地笑道:“你放心好了,我一定帮你保密,决不告诉我姑姑。”

窦昭也笑起来。

她斟酌道:“崔姨奶奶怕身子骨一向都很好。可两年前,她去菜地里摘瓜,突然倒在了菜地里,要不是身边有人服侍,只怕是……”

纪咏听了沉吟道:“你把当时大夫开的药方给我看看。”

窦昭只好歉意地道:“当时崔姨奶奶住在田庄,等我们知道,把崔姨奶奶接到县里来的时候,药方早就不知去向了。”

纪咏背着走在耳房里走了几圈,道:“我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个药典,说一个身体强健的农妇,没有任何征兆骤然暴毙,和崔姨***病征很像,最后诊断是风热邪气,侵袭肌表……”

窦昭精神一振,道:“可有什么疗法?”

“心静平和,饮食有度。”纪咏道,“要以养为主,食疗为辅。”然后道,“崔姨奶奶平日都喜欢吃些什么?太过油腻的东西对她不好,还有,不要惹她生气,最忌大喜大怒。”

窦昭一一答了。

纪咏又和窦昭去了一趟厨房,把祖母不能吃的东西都挑了出来,两人忙了半个时辰才回屋。

纪氏望着他们空空如也的手,奇道:“你们熬得药呢?”

糟糕,把这件事给忘了!

两人面面相觑,但窦昭立刻想到了“打翻碗”之类的借口,只是还没有等她开口。纪咏已道:“那熬药的方法是我从书里看到的,一直没能派得上用场,这次好不容易找到机会用,谁知道还不如寻常的办法。药全都给熬糊了。”

纪氏和祖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