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 (第1/4页)

腓力二世先沿海岸线攻占了一个港口城邦,切断了雅伦同盟一条重要的海上补给线,然后避开雅伦海军又从内陆迂回,一个城邦一个城邦的占领。马其顿越战越强,雅伦同盟越战越弱,最后只剩下了几个重要的城邦,依托彼此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海军支援苦苦支撑。

腓力二世并没有急于求成,新占领的疆域需要巩固消化,马其顿统一整个希顿半岛的形势已不可逆转,他还要为下一个战略目标做准备、组建更强大的马其顿军队。

腓力二世领军征战,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而留在王都中监国的亚历山大在众臣的辅佐下,将日常军政事务也处理的很好。他在新的疆域中募集兵源又组建了两支兵团,这次他没有再连续担任军团长了,而是把组建与操演新军的任务交给了亲信手下。

年轻的亚历山大先后担任过三个军团的军团长,他提拔起来的亲信又组建了另外两支军团。这位王子很快又迎来了监国以来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每年一度的德尔菲神谕大典。如今腓力二世领军在外征战,将由亚历山大代表马其顿王国主持这次大典。

今年的德尔菲神谕仍然将由阿波罗神殿发布,主祭的地点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

历史的改变有一个过程,虽然马其顿已经占领了圣地德尔菲,但毕竟是新入主不久,很多事情还需要得到当地祭司集团的支持,因此没有立刻下令改变德尔菲神谕的形式,仍由阿波罗神殿发布。

等到将来马其顿王国完全控制住形势,而德尔菲传统的祭司集团也不再有力量反对时,估计这段历史才会发生真正的变革。还不到二十岁的亚历山大要主持如此重大的仪式,而且是整个希顿半岛上最隆重的典礼,他非常兴奋。

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亚里士多德当然要随行,教授这位年轻的王子典礼上各种必须的礼仪。而梅丹佐也去了,是亚历山大央求他一起去的。这段时间亚历山大与梅丹佐的关系更加密切,梅丹佐经常陪同他视察军队、操演战阵,在郊游打猎中讲授各种见闻。

这么重要的典礼,还要邀请王国中重要的人物参加,有些人不论去不去,亚历山大必须得请,以示一种礼节上的重视。阿蒙也收到了亚历山大以私人身份的邀请,请他去德尔菲大典上观礼,阿蒙很礼貌的拒绝了。

阿蒙拒绝亚历山大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他真去了,那么由马其顿王国所主持的第一次德尔菲神谕大典就该泡汤了。阿蒙在决斗中赢了阿波罗,他若是到了德尔菲,那么阿波罗寄托在神像上的一切化身感应都要退避,也就不可能再降下神谕了。除非祭司撒谎伪造神谕,否则这场典礼就会成为笑话,而神谕是否真的出现,在场的大神术师是有感应的。

阿蒙却同意梅丹佐陪同亚历山大一起去,马其顿刚刚兴兵征服很多城邦,局面还没有完全稳定。那么复杂的场面,有梅丹佐在,阿蒙才能放心亚历山大的安全。

年轻的亚历山大代表父王,率领德尔菲军团精锐战士组成的卫队,在梅丹佐、亚里士多德以及群臣的陪同下来到圣地德尔菲,依次接见了各城邦派来参加典礼的代表,然后主持了这场盛大的仪式。

阿波罗代表奥林匹斯诸神降下了神谕,赐福这位年轻的王子,并同时赐福所有的希顿人,将在马其顿的率领下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马其顿的荣耀到达了顶点,而代表这荣耀的亚历山大更是风光无限,他仿佛也成了能与历史传说中各种英雄相比肩的人物。

少年人的心态总是贪玩,在典礼结束之后,好不容易出来一趟的亚历山大不想那么快就回去。腓力二世不在,如今的马其顿群臣也没人能管得了他。他命亚里士多德带领马其顿使团以及卫队先回去,自己则乔装做平民的打扮,与梅丹佐一起到各地城邦去开开眼界。

亚里士多德想劝又没法劝,因为他曾经对亚历山大说过,身为君主不能只在王宫中处理政务,最好要以民众的身份去体会、去思考,才能清楚很多事该如何决策。如今亚历山大真要这么做,他又觉得很头痛,最担心小王子的安全,还好有梅丹佐在,于是只能仔细叮嘱了梅丹佐一番。

带着小规模的卫队意义不大,还容易暴露亚历山大的身份,既然是微服私行,就不可能率领大军跟随,由梅丹佐这样一位强大的神使保护是最好不过的。梅丹佐带着亚历山大到民间城邦去游历,他们的打扮就像希顿半岛上常见的行游贤者。

亚历山大对一切都很好奇,他甚至连住店都不会,什么事都要梅丹佐教他,其实人间随便一位“老师”都可以教授这位小王子这些,但亚历山大此刻却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