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3年2月28日,德国出台的一项法律废除了《魏玛宪法》中有关保证人身自由的条款,那些对此做法持异议者则被纳粹实行了所谓的“保护性监禁”。事实上,这些集中营的存在为纳粹党卫队提供了一个强取豪夺、敲诈勒索的好机会,同时还可以趁机对他们的对手进行报复。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4)

重占莱茵地区

希特勒在上台后不到3年,就出兵占领了莱茵地区,他通过此举提高了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这是他对外实施强硬外交政策迈出的第一步。莱茵地区是一块方圆大约60公里的区域,东至莱茵河畔,包括科隆、杜塞尔多夫和波恩以及莱茵河西岸的所有区域。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莱茵地区从1918年开始属于不设防区,实行非军事化管理。同时,这也是《洛迦诺协定》所要求的。1936年3月7日,在代号为“冬日演习”的行动中,希特勒下令德国陆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开进莱茵地区。希特勒声称,法国与苏联签订的《苏法条约》违反了《洛迦诺协定》,因此,自己不遵守《凡尔赛和约》也就无可非议了。希特勒把赌注押在了利用法国和英国和平主义者的感情上。在撕毁《凡尔赛和约》后,为了安抚人心,消除各国的担心和疑虑,他与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签订了25年互不侵略条约,由英国和意大利提供担保。许多高级军事顾问都曾力劝希特勒不要深入莱茵地区,因为他们明白,在英国、比利时和法国的联合攻击下,德国国防军毫无胜算的把握。然而,这次冒险行动的成功使得希特勒更加确信向西扩张势力的重要意义: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为德国军队争取战争准备的时间,同时还可以迫使对方进一步作出让步。

奥运会上的业绩

希特勒政府为了筹办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第十一届奥运会),划拨了相当于1 500万英镑的经费修建了9座运动场馆,其中包括一座豪华、宏伟的体育馆。在运动会的第一天,汉斯·沃尔克就为德国赢得了铅球项目的金牌,台下11万观众为此欢呼雀跃。而接下来,随着金牌频频被其他国家的选手夺得,希特勒也从美梦中猛然惊醒,懊恼地离开体育馆。然而,美国黑人选手杰西·欧文斯在田赛与径赛两个项目上赢得4枚金牌的完美表现,更是让希特勒大为光火。除了上述不快之外,本届奥运会的结果对于德国新政府无疑是一次胜利,因为选手们为德国赢得了总数最多的金牌。为此,列尼·瑞芬斯塔尔拍摄了一部曾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好评的反映本届奥运会的电影,她在电影中通过柏林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间接地歌颂了德国安定、充满自信的社会局面。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下令实施与奥地利合并的“奥托行动”,加紧了扩张领土的步伐,纳粹国防军随即开进奥地利境内。德军的这次行动根据流亡比利时的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奥托·哈布斯堡的名字命名,表面上声称是为了防止其复辟政权,实际上是德军对于奥地利的武装入侵。在此过程中,纳粹德国得到了奥地利纳粹分子的协助,他们的领导人是律师出身的赛斯·英夸特。长期以来,他一直在给库尔特·冯·舒施尼格总理领导下的奥地利政府制造麻烦,并对其进行破坏。赛斯·英夸特是一个德奥合并的坚决支持者,与民族主义者联盟(包括奥德民族联盟)有着密切的交往。

1938年9月30日,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共同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将其境内的德语区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早在8月份,希特勒就曾调动军队并扬言要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借口说德国人在苏台德地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为此,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在希特勒的巨大压力下,他们开始转而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在慕尼黑,英法首脑一致表示可以接受希特勒在一份修正案中提出的要求。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使那些原以为英###接受德国挑战的纳粹将领们对他更为信服,也使他在德国军队中拥有了绝对的权威。与此同时,英国方面也通过这种做法为自己重整军备赢得了时间。

战争变脸

就在《慕尼黑协定》签署以后,英国、法国和波兰迫于它们所面临的共同威胁——纳粹德国,开始携起手来破解德国的埃尼格玛密码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传输无线电信号的快速机械加密系统,德军对于它的安全性能深信不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5)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