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一般过路行人。他写杀人,血淋淋的,但并不使读者可怕,而觉得有趣,这就要在社会上产生不良效果了。

人们常常讲“逼上梁山”,《水浒传》中大多数人物是搞了刑事犯罪或者被骗而上了梁山的。没有见几个因为“仗义行侠”,杀了富人,把财产分给穷人之后上了梁山的。

我们不讲《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可是我们现在讲“社会效果”。《水浒传》作为看个热闹故事是可以的。但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会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已经有媒体报道,有些心理变态的人,看了《水浒传》引发出他的杀人动机,一口气杀了十几个人。

《水浒传》故事中的许多细节描写,是经不起推敲的。这方面吴越先生有深入的研究。施耐庵写《水浒传》时,肯定没有现在的地图,在这方面也有些硬伤。

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都可以重新评价,重新认识。比如原来奉为神明的,后来成了笑话;原来大家倡导的,后来变成批判对象;原来齐声反对的,后来成为积极推行的。历史上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对历史尚且如此,对一本小说,即使被定为“名著”,也可以重新评价。例如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据学者最新考证,居然是个“冒名顶替”者,这些剧本的真正作者,原来竟是“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长子弗朗西斯·培根。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见”,不是定论。但是人家对于这样重大的事件,都敢于彻底推翻,我们仅仅对《水浒传》有些误解、误读、误导,难道不可以“拨乱反正 ”么?当然,我们绝不会轻易否定《水浒传》,她毕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术问题,我们却可以重新评价。

重新点评《水浒传》是一项重大的“拨乱反正”工程。《水浒传》中的人物,不讲义气,就不是好汉;随便杀人、抢掠,就是强盗;没有“侠肝”,就是流寇;不讲仁义,就是“混混儿”。

“拨乱反正”就是要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但是要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是很不容易的。我希望广大读者、学者,都来参加这场讨论,搞一次“大论战”也无不可。但不要像对《红楼梦》那样,搞凭空想象的繁琐考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吴越评水浒》,在可能出现的“大辩论”中,将起个引路作用。

我觉得,我们不是没事可干了,找件事填补生活的空白。今天研究《水浒传》的意义在于,教育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如何正确阅读《水浒传》。从创作来说,我们作家在写现实主义作品时,如何使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达到真实,不要出现南辕北辙式的笑话和硬伤,这种讨论,对文学创作也还是很有意义的。

吴越:前言

尽管《水浒①传》已经被认定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但是由于它的特殊性,自古以来,褒贬不一。

① “浒”音hǔ虎,是水边的意思; 用于地名,又音xǔ许(江西有一地名为“浒湾”,江苏有一地名“浒墅关”)。《水浒传》的外文译本,有的译本直译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有的译本则改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我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委的前身)工作,作为汉字改革以后如何继承古代文化的研究与实验课题之一,领导要求我把《水浒传》用典范的现代汉语改写为“拼音文字实验读物”。《水浒传》虽然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但是当年的“白话”,和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在语法和语词方面都相去颇远。为此,我改写的着重点在于如何把“白话”(宋元明清时代的“官话”)转换为“普通话”(当代汉语,至少也应该是现代汉语)。我先从研究《水浒传》的用词着手,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水浒传》及一些参考书,记了一些读书笔记,并写出了《方言词语例释》一稿。可惜这件工作1957年之后因为我被划为右派,被送到劳改农场而停顿了。

2002年,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委托我改写《水浒传》的少年版,事隔将近半个世纪,终于重新把这个工作“捡”了起来。我一面改写,一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和思考。这一次我把重点放在《水浒传》的成因及内涵的探讨上。书稿完成之后,写了一篇比较详细的“导读”。但由于涉及面比较深奥,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没有被总编辑所采纳。现经多次修改,作为这部改编评注本《水浒传》的导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水浒传》是一部奇书(1)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

中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