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① 传说赵匡胤曾自创三十六路棍法,并传给了少室山少林寺,是少林寺棒法的开山祖师。“四百座军州”,指宋朝所拥有的“府、州、军、监”四个行政区划的总数,意即“全国”。

② 汴梁——北宋的国都,今河南开封。

③ 陈抟(tuán团,?…989)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陈抟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也!”入宋后,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见。第一次在太平兴国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兴国九年,据《太宗实录》等书记载:陈抟复至汴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太宗甚为礼重。

④ 东京——宋代建都汴梁(即开封),称为东京,相应地设三个陪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为南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为北京。陪都的地位高于其他府。

⑤ 赵检点——指赵匡胤。五代至宋初,设有“殿前都检点”,是禁军的首领。五代末年,赵匡胤就是在后周“都检点”的任上发动“陈桥兵变”,废后周建立宋朝的。

⑥ 庚申年间——古代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纪年,每六十年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因此一般前面都要加上是哪个皇帝的年号,不然,就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年。宋太祖的庚辛年,是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也就是赵匡胤登基做皇帝的那一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楔 子(2)

⑦ 受禅(shàn善)——“禅”指“禅让”,是皇帝让位。赵匡胤搞“陈桥兵变”,来一个“黄袍加身”,实际上是从后周世宗皇帝柴荣那里夺来的帝位,但要掩人耳目,仍称“受禅”。

⑧ 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公元976…997年在位。

⑨ 真宗——指宋真宗赵恒。公元998…1022年在位。

⑩ 仁宗——指宋仁宗赵祯。公元1023…1064年在位。

○11 黄榜——指皇帝出的告示,用黄纸书写。因为只有皇帝能用黄色,所以也叫皇榜。

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这朝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改了九个年号。从天圣元年癸亥登基,到天圣九年,那时候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这九年叫做“一登”;从明道元年,到皇祐三年,这九年也是丰富,叫做“二登”;从皇祐四年,到嘉祐二年,这九年田禾大熟,叫做“三登”。一连三九二十七年,称为“三登之世”。那时候百姓得到一些快乐,谁知道乐极生悲:嘉祐三年春间,天下瘟疫盛行。从江南直到两京①,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病。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上来。

东京城里城外军民死亡大半。开封府主包待制②亲自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③中挑选有效的药方,自己拿出俸禄来配药,救治万民。可是哪里医治得过来?瘟疫反而越来越盛了。文武百官,都到待漏院④中聚会商议,伺候早朝,奏闻天子。

① 两京——因朝代不同,有不同的地点。北宋的两京,东京是汴梁开封府,南京是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此外,还有一个北京是大名府,西京是河南府,即唐朝的洛州,今天河南省的洛阳(辖黄河以南,伊水以北,巩县、登封以西,渑(miǎn免)池、洛宁以东地区)。

② 待制——宋代在文官正式官衔之外所加的一种虚衔。“待制”的名目起于唐代,本是轮流值日,以备皇帝咨询的意思。到宋代成为一种加衔。

③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和剂局,是当时官方的药局之一,成立于绍兴六年。绍兴十八年,又成立太平惠民局。局方,指这些药局中的验方。

④ 待漏院——大臣们等待上朝的院子,俗称“朝房”。“漏”指沙漏或铜壶滴漏,是当年的时钟。皇帝五更临朝,大臣五更之前,就要到朝房等待,所以叫“待漏院”。

那天是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之后,当即有殿头官喝叫:“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说:“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