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咛住薄�

十几岁的初中生,用自己创造的拉车方式,跟高头大马较起了高低。这真是那个非常时代的非常事儿。

眼下,咱们那些用自己造的遥控玩具车、航模取得科技发明奖的初中生,怎会想到,当年的中学生会有王立群驾辕、同学帮辕的“发明创造”?这可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啊。

更令人惊心动魄的是,小小年纪的王立群经常“深夜惊魂”!

运砖运到后半夜,孩子们又累又困。拉边套的同学肩扛着绳子睡着了,一边似睡非睡地随车走,一边似拉非拉的扯着绳子。王立群是驾辕的,他一秒钟也不敢睡。因为,他如果睡上一眨眼功夫,就可能丢了命!一旦车子遇到土坎,下坎时,车头如果往下一裁,驾辕的王立群根本撑不住满满一车砖的重量,肯定会被压趴下,这辆满载砖块的车就会从他身上辗过去,驾辕人岂不变成肉饼,化为齑粉?于是,当拉边套的同学睡得迷迷糊糊、东摇西晃不起作用时,帮辕的两位同学就一边大喊大叫,一边拼死向上抬横绑在车辕上的扛子,于是,所有进入梦乡的同学惊醒过来,齐心协力帮王立群把车向后掀,车后帮落地,班长又躲过一劫!……

每当遇到这种情形,王立群双腿发软,浑身冒冷汗。

但是,车不能停,砖还得拉,王立群驾辕的活儿还得干。学校等着用钱哪。王立群和他的同学们明白:不管活儿多重,多艰苦,必须咬牙坚持,因为,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失学!

王立群在讲经典初稿里这样描绘当年做农民工:“每天干完八小时活,我们还得拖着沉重的脚步,步行十几里地回家。第二天,另一个班接替我们干活,我们可以在校上一天课了;但是,第一天干完‘农民工’的活儿,第二天上课,浑身都疼,有时连笔都拿不住。第三天一早,我们又上路了,风雨无阻。”

王立群驾辕的那个时段,正是我在青州云门山挖鱼鳞坑的时段。当时我在益都一中念高中一年级,挖鱼鳞坑种树是我们主要的劳动科目。勤工俭学是那个时期的教育方针。但我们这些县中学的高中生,挖坑种树不过偶而为之,主要是“劳动课”挖。像王立群他们这些初中生,怎么能干这么重的活儿,而且一周干三天呢?真是匪夷所思!所以,我听到王立群对我讲他这做建筑小工、当驾辕“大马”,“夜半惊魂”的遭遇,震惊异常:这样的事儿,怎能摊到十三四岁孩子身上?太残酷、太不可想象了!

易中天访谈王立群时,王立群讲到当年拉车的经历,现场好几位观众潸然泪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挫折中的磨励(1)

在百家讲坛主讲人中,王立群是唯一一位教过小学、中学、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教师。

这样的教育经历,大概可以申请进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王立群还是教过中小学除体育课外所有课程包括音乐课的教师。

这,怎么可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还是得从王立群自己当年考学的因缘说起。

王立群初中时用一半时间做“农民工”。高中一年级,休学一年,代父尽孝,回到山东故乡照顾祖父,做了一年农民。铺下身子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十六岁的少年,深夜扛着“三八大盖”步枪,揣着从来不上膛的一粒子弹护秋……

这些经历越加让王立群感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回到学校,他就急切地扑进知识的海洋,争分夺秒地学,头悬梁锥刺骨地学。

1965年,王立群高中毕业考试,几门理科主课:平面解析几何、代数、物理、化学、俄语,全部100分。

接下来就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人生最重要的关口,高考。

那时,有句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1960年我高中毕业,高考前声明报中文系,同年参加高考的哥哥姐姐对我好一顿臭骂:你又不是数理化不好,学“第三类”干嘛?没志气,没出息,没前途!我采取“我行我素”的态度回答“我乐意!我喜欢!你们管不着。”我其实有恃无恐,父母尊重我个人选择且说“行行出状元”。看来,王立群当年并不喜欢也不乐意搞文学,他打算靠读高中的优异成绩奔理科的锦绣前程了。

时隔七年,小学毕业被打入另册的命运影影绰绰向王立群招手。

毕业前夕,学校把毕业生招来开会,规定每个考生报考志愿的类别:

某同学可以报考绝密专业;

某同学可以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