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指点迷津”。把这些珍贵的谈话和一些相关资料综合起来,我认为,整个“金三角”地区的鸦片是这样流走到国际市场上的——

缅甸共产党成立于1939年,其宗旨是为争取缅甸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斗争,为此,曾一度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逐渐发生蜕化和变质。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人间沧桑后,终于在1989年分化、瓦解和消亡了。但其所从事的毒品产销活动却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

缅共的毒品产销活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缅共建立了4个军区。东北军区,控制缅甸腊戍以北果敢、棒赛、景北、勐固、贵概和北佤等地区,总兵力5000余人;中部军区,控制邦康、南邓、龙塘、孟卯、孟波、孟钦和温高等地区,总兵力4000余人,主要兵源是佤族,缅共中央就在中部军区辖区;815军区,控制景栋以北的湄公河西岸缅老边境一带,总兵力3000余人;101军区,控制克钦邦东北部的史迪威公路沿线和该公路以北的板瓦地区,兵力2000余人,兵源以克钦族为主。另外,在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组建了中央警卫旅,兵力1000余人。除军队以外,缅共还将“解放区”划分成10个县并组建了10个县委和县政府,分成县、区、乡、村4级行政和领导班子。

庞大的军政机构和缅共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巨额的财政经费。而“解放区”资源贫乏,人民贫困,征税困难,经费成了缅共中央、各军区和各县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先采取利用毒品产销来解决财政经费问题的是东北军区。1976年5月1日,东北军区组建了“特货贸易小组”(特货在当时是指鸦片),后来“特货贸易小组”被简称为“5·1组”,直接由东北军区财政部部长吴觉敏主管。同时还组建了两个贸易公司,一个在老街,一个在贵概。当时东北军区辖区所产的鸦片一律由“5·1组”和下属公司收购并课收鸦片税,禁止私人交易。

为发展鸦片生产,“5·1组”和下属公司还向烟农贷款或预付鸦片预售款,收获时节可以用鸦片还贷,也可以用现金还贷。在“5·1组”的大力推动下,缅甸掸邦北部的果敢、贵概、棒赛和勐固等地区的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农民从鸦片生产中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益。“5·1组”和公司收购的鸦片主要由部队押送至缅泰边境和泰国北部出售,不销往中国。东北军区从鸦片的收购和运销及鸦片税收中得到了可观的收益,成为财政经费的主要来源。

第十五章 每年上千吨鸦片去哪里了?(3)

1978年,东北军区决定公开打出“5·1组”的牌子,公开征收鸦片税,并在辖区实施鸦片统购统销措施。同时规定不准向中国贩运鸦片,也严禁在“解放区”进行鸦片私人交易。由于鸦片生产的扩展和收购量的增大,增加了长途贩运的人力和运输工具(当时主要是用骡马驮运)。东北军区在向南贩运鸦片的同时,招聘了一些技术人员开设了加工厂,将鸦片加工提炼成“黄砒”。黄砒比鸦片的体积和重量大大缩小,降低了运输成本,运至缅泰边境或泰国北部的价格又成倍提高,利润成倍增长。

由于当时鸦片和黄砒的生产都被视为“合法”,生产、收购和贩运都是名正言顺的,加之黄砒贩运的巨大利润的驱动,所以,到1979年,东北军区辖区鸦片生产进一步扩展,黄砒加工厂迅速增加,云集东北军区各地。缅共东北军区既是鸦片和黄砒生产的组织者,又是收购的组织者,同时也是长途贩运和营销的组织者和保护者。东北军区从鸦片和黄砒的产销中获取了巨大收益,在缅共各军区中首先暴富起来。

1980年后,缅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于8月19日决定将东北军区财政部“5·1组”收归中央直属,重组“特货”产销机构,该机构代号定为“8·19”。“8·19机构”的主管是缅共中央副主席德钦佩丁。“8·19机构”组建后就很快着手在“全解放区”组织鸦片的生产、收购及黄砒的加工和贩运,首先请来了黄砒加工技术人员在棒赛建起了第一座黄砒加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黄砒。接着在景北、北佤、姐兰、果敢、勐固和贵概等地区建起了同样的加工厂。缅共各级军政官员已把相当大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向“8·19”,投入寻求财富与金钱的“特货”产销。“8·19”大大推动了缅北的鸦片生产,黄砒被大量加工成海洛因,再销往全世界。此时的缅共已经成为“金三角”地区重要的毒品王国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