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1页)

萆��2~3倍销量(在三四级市场)。这样,西门子及其他冰箱在三四级市场没有空间。然后,科龙冰箱在国外的研发中在着力提升科龙冰箱的内涵,用三年以上时间,花大量广告投入炒作科龙冰箱,血战西门子,从而将西门子赶出中国。”

“没想到我们将科龙做好了还有非议。”

——顾雏军的这一不解贯穿于他在科龙的始终。他曾经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企业家,不是政治家,喜欢做的只是花出150%的精力把企业做好。但郎顾之争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也打乱了企业运营的步骤。他曾说:“国资流失是一个政治问题。我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话题。我觉得一个企业如果做得很好,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利的。作为企业家,我们希望凭自己的能力使公司的某一项甚至更多项在世界上有掌控力。我现在可以说,我能控制全世界150升以下的冰箱。”

“你们要记住,你们用的每一块钱里就有我的两毛钱。”

——这是顾雏军被全科龙人记住的一句名言,不加掩饰的资本气息。

顾雏军说这等赤裸裸的话,有着它的特定的背景。

格林柯尔收购科龙,标志着科龙电器第一次被外来资本所掌控。科龙要真正地为利润服务了,也就是从顾雏军进来后,科龙才真正回归到企业的本位:追求利润最大化。

科龙的员工也嗅到了这样的气息:“真正的资本家来了!”

“如果科龙电器年盈利不超过2亿元,我每月只拿1元工资。”

——2001年底,顾雏军高调于香港、广州同时举行“格林柯尔收购科龙新闻发布会”。这次会上,顾雏军以他特有的犀利和幽默令许多记者大呼过瘾。

“谁来收购通用电气?”

——顾雏军经常谈起这一话题。

顾雏军的扩张之路是:先做海外代工,等时间成熟后再自创品牌。和海尔走的路径正好相反。但代工显然不是顾雏军甘于扮演的角色,只是由于当前的销售规模还不能支撑自建品牌。那么,什么时候才成熟呢?在他看来,“等我1年卖15亿美金的时候,我就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系统了”。

“冰箱你跳水我不怕,但空调你跳我只得跟着跳。所以,我这两年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冰箱谁跳水,我可以看着。”

——顾雏军大举收购国内闲置冰箱生产线,显然是一次大手笔。2003年收购了吉林吉诺尔、上海上菱、上海远东—阿里斯顿、杭州西泠的冰箱生产线,以及重组美菱后,冰箱生产能力已经达到800万台,在全球仅次于伊莱克斯。如果科龙华东生产基地竣工,其冰箱产能超1000万台,居世界第一。

这样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冰箱行业的进入门槛被抬高了。冰箱生产线投入远比空调要高,荣事达兴建一条10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前期投资就花了8000万美元。而产能优势的提高,使科龙冰箱的生产成本随之大大下降。以后,竞争对手即使再建生产线,由于资金和时间成本庞大,风险巨大,望而却步。此后,顾雏军的雄心进一步膨胀,他多次对下属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如果冰箱业的刻度是从0~100,那么希望0~75是由科龙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