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 (第1/4页)

君王的近侍。2。随身的奴仆。后多指女侍’。这里,宇文柔奴显然只不过是个‘随身的奴仆’而已;那又何谓‘寓娘’?寓,原指寄居,如寓公,系指古代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等人。另,常见之‘寄寓’、‘寓言’、‘寓意’,个中的‘寓’都有寄托、依托意;‘娘’,在宋代绝不是‘母亲’、‘妈妈’的意思,彼此没任何关系。此时‘娘’字的本义是少女,如‘武媚娘’、‘扈三娘’、‘林默娘’等。所以,‘寓娘’应是指宇文柔奴是寄居(也可理解为她不是正式的王家的人的意思)在王家的少女。合之,‘侍人寓娘’四字是特别强调了:宇文柔奴不是王家正式的女眷,一随身的奴仆而已。也有一说,说这‘寓娘’系宇文柔奴的‘柔奴’的别名,那么,‘侍人寓娘’,就可以理解为:有一‘侍人’,名为‘寓娘’,这,与前言并不背。

在词中,苏轼言宇文柔奴:‘眉目娟丽,善应对’。母后啊,有没有觉得这两句话费思量?苏轼跑到人家好友家里,对着一个年轻美貌并善应对的少女用文字堂而皇之的赞美其‘娟丽’、赞美其与来访者‘善’。如果,这宇文柔奴是王巩的妾、是王皋的母(此时,王皋应该随父亲同迎苏轼,就在边上),朋友妻,不可欺,瓜田李下,苏大文豪如此放荡?如此白痴?如此不通人情世故?如此好**色?已无节制?他这个获罪的旧党本就与攻击他人不尊礼义有关,咋一到自己就全忘了呐?好像,文坛巨星、多处为官、已知世道艰难的苏轼还不至于吧。那么,如果,这宇文柔奴就只是王巩的一‘歌儿’而已,那就对了,那时的歌女,家奴一个,不算是人,相当于物,才子诗人吟吟笑笑,玩赏玩赏,赞美几句,就司空见惯了。

在这词的‘序’中,苏轼与宇文柔奴的对答也佐证了上述观点:如果宇文柔奴是妾,在那个年代,在这种上流人的社会里,外客来访,家眷都得内避,而苏轼,当着人家老公和儿子的面问答,也太随便了点吧。当然,如果宇文柔奴是‘歌儿’,一家养的‘侍人’而已,那么,来玩玩的人,遇到了供人玩的‘侍人’,泡泡聊聊就很正常了,甚至是很必须了,属于正常节目,一火热,吟诗作对,就有了《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了。

母后,我们再来看看苏轼这词的正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意思是:‘我经常羡慕人间那些英俊的男子(这里指王定国),上天应该乞求到皮肤细腻温润的美丽姑娘和他作伴。洁白的牙齿里唱完了清淡的歌,起风了,再热的大海也会因为飞雪而变得清凉,从岭南回来一定会变得更年轻,微笑着,笑的时候还好像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说岭南这个地方不好,她却说:这里是我心安的地方,是我的故乡。’

听了苏轼这话,那个场景应该是:苏轼与王巩在对饮,宇文柔奴在一旁献唱,还时不时的过来劝酒侍候,这不就是一个家庭版的饮酒狎妓、吃喝嫖赌吗?这样做,这个宇文柔奴与未来的宰相王皋之母相称吗?这个母亲在儿子王皋眼前的这种表现合适吗?合情吗?合理吗?合乎现时的礼法吗?但是,这一切都在前几天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所以,承前,王巩家的宇文柔奴不可能是王皋的母亲,宇文柔奴也不是王巩的妾,一‘侍人’而已。

还有,‘微笑’,在宋,正经人家的女眷,在外人跟前,是不能有面部表情的。我们经常赞叹一些有着天籁之声的少数民族的女歌手演唱时如女神般无比的淡定。殊不知这是她们千百年前从汉礼中汲取过去的族规,演唱时是不能露出笑容的。

回看全词,通篇9句,什么‘常羡’,什么‘点酥’,什么‘皓齿’,什么‘炎海变清凉’,什么‘颜愈少’,什么‘犹带岭梅香’,这6句都是赞美宇文柔奴美貌的,还有3句是问答。

对此,我也有想法,试问如果宇文柔奴是王巩的那个生了王皋的妾,那么,在古代,妇德女诫,都会要求‘卑弱第一’、‘夫妇第二’、‘敬慎第三’、‘妇行第四’、‘专心第五’、‘曲从第六’、‘和叔妹第七’。身为女子,皆需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德者: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妇言者: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妇容者: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妇工者: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宴宾客。

两个上流社会的大知识份子,不懂‘清闲贞静’?不懂‘行己有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