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1/4页)

顾�臻�摹�

苏轼自己知道,返京不足十天,苏轼就被提为起居舍人,可以经常陪在皇帝左右,算是皇帝的身边的记录员,地位相当不错。苏轼的工作不错,文章也好,高太皇太后很满意,于是,只过三个月,苏轼再迁为中书舍人,这是一个**务院秘书之类的职位。他深知这是“伏遇太皇太后陛下”而得来的好处,所以他一直很拍高太皇太后的马屁,夸这个老女人“忧国忘家,爱民如子”。却不提小皇帝哲宗一个字。

了不得的是,又过了几个月,苏轼再被提拔,这次终于做上了翰林学士了,所谓苏学士,此时才名正言顺。这还没完,又过了一段时间,苏轼当上皇帝的侍读了,算是皇帝的老师,地位越来越高。

这一连串的任命,真让苏轼感觉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味道,他有点受不了了。于是再拍高太皇太后马屁,“德协天人,心存社稷。受圣子之托天下,抱神孙而朝诸侯。巍巍其有成功,不见治迹”。说高太皇太后不知不觉的就把天下给治理好了。

大概也是觉得前前后后的总拍高太皇太后的马屁有点不大正确,于是苏轼改换手法,顺带提了一下小皇帝,“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文武生知,聪明天纵。法乾坤之广运,体日月之照微”。总之,伟大光荣而正确。

苏轼对高太皇太后是感恩不尽的。他对这个太皇太后陛下“总览政纲,灼知治体”的能力非常佩服。对于她“恢复祖宗之旧,兼收文武之资”也非常感激。所以,苏轼在京期间,一直是追随搞太后的脚步奋勇向前的。还上表拍高太皇太后这个老妇女的马屁,说什么“圣母至明而慈”,“伏惟太皇太后陛下,以任姒之位,行尧舜之仁。勤邦俭家,永为百王之令典;时使薄敛,故得万国之欢心。岂烦爝火之微,更助日月之照”。然后才拍到哲宗的马屁,一句“嗣皇至仁而孝”草草带过。苏轼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忘记了年龄了。结果后来高太皇太后一死,苏轼自己都知道自己完蛋了。

当然,高太皇太后也非常欣赏苏轼,她深居后宫,根本不知外面发生过什么屁事,那时也没有什么垃圾剧看,所以无聊的时候,只好读读苏轼的那些情深意长的好诗好词,老妇人常常被感动的眼泪乱淌,却又无人倾诉。现在苏轼来了,她可得要好好宠着这个大文豪。所以又是送衣服又是送腰带的,把苏轼哄的团团转,转不过身来。

今天,高太皇太后终于利用时机,当面的哄了苏轼几句,好让苏轼认真为国为己做事情。

现在,王木木的脑袋也在飞转,他因为知道历史,穿越来后又近距离的知道了朝中的点点滴滴,所以,对于司马光,一点不留口德,从某种程度言,宋之亡,汉之殇,新法被荡,旧党张扬,挑起党争,削弱国力,金蒙南下之得逞,华夏文明之断层,司马光罪不可恕。他有犯罪故意,恶更甚于徐禧。

这时,一旁一直不明真相,无从出手的向太后终于有点开窍了,在高太皇太后的暗示下,发言了:“各位,近闻本朝诗词大家苏轼苏东坡返京后,佳作不断,佳话连篇。苏为大才,有目其睹,但也有人说其在政治上稚嫩,所以,朝廷对其的使用,在可用可不用,在可用不可大用,在用文不涉政的几可之间摇摆,你这海商,见多识广,能否述说一二?”

由于高太皇太后的一开场的定位,所以,尽管在场的三王三小一苏一司马都知道对方就是谁谁谁,可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已经明确了游戏规则:这里的现场谁都应该装作谁也不知道谁是谁谁谁,而大家语及的三王一苏一司马,应该都不在当场。

所以,畅所欲言,说吧,尽管指着和尚骂贼秃好了。

高太皇太后心中在赞赏向皇后:向儿有进步了,去了趟吕宋,沾了点仙气了。知道最近这司马光与苏轼闹矛盾,她这对苏轼的重用的可否的犹豫的明示,分明是告诉苏轼,不重用你是因为司马光;也是告诉了司马光,我们挺把你当回事的。

座中的王木木看着对面的苏轼,虽说自己穿越到大宋己六年了,在穿越来的第一天就听到了乌台诗案,听到了苏轼,可是,苏轼的真身,直到今天才有幸直面。

王木木打量着对面的苏轼,49岁的人了。看其面目,在前世不少书文中,都有称苏轼为苏大胡子的。《核舟记》称其为“多髯者”,现在一看,这胡子,真够多,一大堆,还真梳不顺、理还乱呐。王木木觉得,这苏大胡子的胡子很有点异国风情,像恩格思。

再看苏轼的头发,不是常见的中国人的黑发,颜色灰白,这,大概就是他自己在《赤壁怀古》中自称的“早生华发”了。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