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是奔四的人了。历史上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不过传得最多的说法就是其死于错服“长生不老丹”。

“四哥,您这几年一直在潜心研修佛理,不知与养身一道可有体会?”我傍敲侧击地打听。

胤禛诧异地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我理佛颂经全为静心,并非想求长生不老。”

“哦,原来如此啊!”。

“不过,这几年研习佛理到是让我看清了一些事情。”他面色轻松地看着远处的天空,顿了一会接着道:“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以前或许是我太执著了。”

我被他忽如其来的这番话惊呆了,一直担心自己会成为他和胤禩间最终决裂的导火索,没想到谈笑间,他竟然已经放下。一种释然的情絮在心中漫延开来,此时的我,能做的除了微笑还是微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四哥,您说的一点没错!”

“弟妹,从来没见你在我面前笑得如此开怀,但愿从今以后咱们每次见面,都能和今日一样!”

一声迟来的“弟妹”,终于确定了我在他心中的位置。我想,从今而后我可以真正把他当成大哥一样来敬重,来爱戴。

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康熙带着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祯一行人等,出发前往江南,开始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南巡。

康熙出发后七天,六百里加急带着一道圣旨赶回京城。只因此次伴驾南行的宜妃和德妃在途中玉体抱恙,皇上体谅爱妃身边无人,特急召四福晋紫雨、五福晋怡然、静柔、宁芳和我赶往行前侍候。

也不知道老爷子心里是怎么想的,紫雨、怡然、静柔、宁芳是宜妃和德妃正牌儿媳,前往侍候是名正言顺的。我也在随驾名单之列就着实让人有些费解了。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忍受和胤禩分离两月之苦了。

待我们五人风尘仆仆地赶到行前,宜妃和德妃的病情已经大为好转。我从李德全口中得知,两位娘娘其实也没什么大病,不过就是舟车劳顿,水土不服而已。至于康熙为什么也宣我前来,李德全的说法是,“万岁爷听闻,八福晋易牙之术超群,所以希望八福晋能通过食疗,帮助两位娘娘早日康复。”

这下好,静柔她们四个每日里到是闲闲无事,我却成了忙得脚不着地临时御厨。

就这么折腾了半个来月,大部队终于抵达了江宁。到了江宁,康熙却死活不肯去当地官员们为他准备的行宫歇驾,非要到他的发小——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家去住。好在曹寅家已经不是第一次接驾了,在康熙下达完最高指令后,只用了一个时辰就将一切安排得妥妥贴贴。

康熙带着老婆、儿子和我们这几个媳妇在曹家别墅一住就是小一个月。这一个月里,康熙每天忙于接见当地官员和外出微服私访,胤禩他们几个自然也都被他指挥得团团转。只留下我们五个陪着宜妃和德妃,每天在别墅里吃了睡,睡了吃。万幸的是,曹寅本人是位很会享受的主,所以他家厨子手艺也是超一流的好。就在我们五个为日益增加的体重烦恼的时候,康熙下令,本次在江南的调研考查工作圆满结束,大部队乘龙舟出发,逆江而上,经湖北、河南返京。

由于是逆水行舟,船行的速度非常之慢,过了六日,我们才从江宁行至岳阳。这天傍晚,在我的百般怂勇之下,胤禩弄来一艘小舟,带着我去看岳阳楼。

夕阳余辉照耀下的岳阳楼,气势壮阔、建筑雄伟,远远观之,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登上楼顶,八百里洞庭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忍不住想吟诗作赋,凭栏舒怀。

“瑶儿,你可知这岳阳楼的来历?”胤禩扶着栏杆侧头问我。

我想了想,还真是不知道,于是耸耸肩,一撇嘴,“小女子才疏学浅,还请夫君大人,不吝赐教!”

胤禩冲我轻轻一笑,负手望向江面,开始娓娓道来:“这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的。唐朝以前,它的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了风流韵士游览观光的胜地。诗仙李白就曾在此留下了‘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绝句!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所著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大夫的《岳阳楼记》全文虽只三百六十余字,却是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哲理精深。但愿有朝一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