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窝劬担�孪恃���⒍���跽鹌鳎�褂信分尴闼�腿鹗恐颖淼鹊取J访芩苟源说淖院酪渤3R缬谘员恚骸拔颐蔷褪堑缒允贝�暮斩��梗ㄎ骼吧窕爸兄谏竦男攀梗�!�

史密斯在20年前就预见到了联邦快递将面临信息时代的冲击。他一直把对额定载货量、实际载货量、目的地、预计到达时间、价格、装卸费用等等信息的准确把握,放在与货物安全运送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他的要求下,联邦快递的海陆空运输系统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能够提供市场行情的信息网络。这个网络是一个由镭射扫描仪、柱状图和各种软件、电子通讯设备组成的复杂系统。

当然,所有的同业竞争者都会在嘴边夸夸其谈高新技术的作用。但是根据《财富》杂志波士顿顾问迈克尔·特雷西提供的信息可见联邦快递在技术的领先程度,是联运和其他公司在一年内不可望其项背的。联邦快递为10万家客户安装了电脑终端,向65万家客户提供了其专利软件,这样,公司只需要接收电子讯息,就可以及时办理装运了。公司首席市场信息负责人登尼斯·琼斯说:“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用电话或通信来处理业务了,而且所需人力也不多。”

对史密斯而言,也许只有如何维持这套花费巨大的信息系统才是比较头痛的问题。联邦快递每年为此投入20亿至25亿美元。有时在这套系统上的高额投资所造成的盈亏已足以影响公司全盘的效益。从1993年至今,联邦快递的利润率从不足1%增加到3%。但是这显然比史密斯的预期值低得多:他的目标是把这些低得可怜的利润率增加到6%。然而即使史密斯如愿以偿,联邦快递的利润率也只能比联运的利润率5%高一点点。当然,如果联邦快递保持正常运行,6%这个数字是非常现实的,因为货运业利润,即平均每件货物所能赚取的利润,在1991…1995年这5年中从17.33美元骤降至14.62美元。利润下降的原因是美国日平均载运量翻了整整两番,达到每日270万吨。在如此庞大的数字的瓜分下,货运的利润当然只能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了。不过意想不到的是,1996年货运业突然开始转运。到1996年5月,利润达到15.11美元,上升了49美分。

联邦快递在转机中付出了巨大努力。首先,公司在它的信息系统中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金矿:公司拥有从每位客户可能获取的利润数据——哪些业务可以盈利,哪些则只能亏本,对该公司来说是一目了然的。这样,各地的营销人员开始出面与客户交涉、摆脱不能盈利的业务,争取提高运费。联邦快递用这种方法停止了日载运量达15万包装件的业务。另外,1996年夏季,联邦快递出台了一套以货物运送距离为计算基础的新的价格制度。公司最高财务负责人阿兰·格拉夫表示:“我认为这套按运送距离收费的制度将对公司利润大有裨益,虽然由于联运罢工造成扑朔迷离的市场情形,最后的结果还很难说。”

和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一样,史密斯对华尔街的金融股市抱着迷惑不解的态度。他似乎从不为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担忧。史密斯承认:“我并不怎么关注股市上的行情。”然而颇具喜剧效果的是:尽管史密斯对股市漠不关心,他正是从股票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驾驭员工的情感,立于不败之地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或准确衡量联邦快递的员工们对公司的忠诚。倘若参观一下联邦快递在孟菲斯的总部,既使你满脑子都是合作信义精神已消亡殆尽的观点,也必定会为那里热情诚恳的雇员们所感动。像联邦快递这样的服务业运作系统,不像制造系统般显然可见,但能力和严密性,一点也不输给制造业系统的输送带、机器和电脑。例如在孟菲斯的联邦快递夜间作业现场,有多得数不清的箱子和包裹、错综复杂的输送带、忙碌穿梭的堆货车与员工,却没有发生丝毫差错。一面是压迫得令人喘不过气的运作系统,另一面则是士气高昂、心情愉快的员工,联邦快递是如何使这二者取得平衡?答案是:员工至上——首先是员工,然后才有顾客。的确,史密斯在善待员工方面花了很多功夫,因为他相信:“这种精神能够使硬邦邦的商业活动变得温情脉脉。”

也许有很多人不明白,联邦快递为何能有效地服务顾客。一位主管说:“我们相信:如果公司愿为员工多关心一点,员工所提供的服务将会使公司获得更大的效益。”虽然整天忙碌的工作很容易让人忘记这种理念,但最优秀的联邦快递主管们仍不忘用时间来妥善照顾员工。史密斯说:“善待员工,并让他们感受到公司真诚的关怀,便会得到全球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