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窦次���瑁�裎蘅煽肌! �

软舞曲中之《凉州》、《苏合香》、《团圆旋》、《回波乐》,中国载籍中已不甚可考,从日本书中尚可知其一二(团圆旋亦作团乱旋。关于团乱旋舞图,参看本篇所附第六图下)。③《苏合香》有谓原出天竺,传至西域,以入中国者④。《春莺啭》在日本一名《天长宝寿乐》,为大曲,属壹越调二十五曲之一。序一帖,飒踏(一作中序)二帖,入破四帖,鸟声二帖,急声二帖,并各十六拍;始作有游声;舞女十人。其所谓帖,或即后来大曲中之叠;游声则序中词也。舞服舞容,日本亦不传。

软舞中之《兰陵王》一名《大面》,或名《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帝弟兰陵王长恭。段安节云:⑤

大面出于北齐。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声以效其指击刺之容。俗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虹§桥§书§吧§。

第22节:五 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6)

段氏又谓戏者衣紫腰金执鞭。《兰陵王》在日本一名《陵王》,又名《罗陵王》:有啭;有乱序中序各一帖;荒序八帖各一拍;入破四帖,后改为二帖,各十六拍。舞者一人别装束假面帽子,执金桴。其《兰陵王》舞服面具,并传于今。日本高楠顺次郎以为此曲系咏娑竭罗龙王(Sagara roi des Dragons)者,①伯希和疑其无据。②今按日本所传《兰陵王》有啭词云:③

吾等胡儿,吐气如雷。我采顶雷,蹈石如泥。右得士力,左得鞭回。日光西没,东西若月。舞乐打去,录录长曲。

自称胡儿,则其源或亦出于西域欤?(关于兰陵王舞图,参看本篇所附第七图。)

唐代乐府中又有《钵头》,一名《拨头》,又名《拔头》,亦系一种舞乐。张祜有《容儿钵头》诗④,即咏此也。段安节记《钵头》由来云:⑤

《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通典》作《拨头》,云:⑥

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

《旧唐书·音乐志》文同。钵头舞今存于日本,舞者衣胡服,戴面具,披发,手持短桴。高楠顺次郎以为此舞从印度《梨俱吠陀》(Rig Veda)及《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中Pedu王白马(Paidva)奋战却毒蛇之故事演出。①高楠氏展转证合,致力极勤;唯钵头音之记者不一,是以说者于高楠氏之论多取存疑。中籍明谓出于西域,王国维先生以为当出西域之拔豆国,或者近是②。(关于拔头舞图,参看本篇所附第八图。)

唐代又行一种泼胡乞寒之戏,戏时歌舞之辞名《苏摩遮》(一作苏莫遮、苏莫者)。此风曾及于两京,《旧唐书·中宗纪》曾两纪此事:

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十一月己丑,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

景龙三年(公元七○九年)十二月乙酉。令诸司长官向醴泉坊看泼胡王乞寒戏。

按此戏出于西域康国,《旧唐书·康国传》云:

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

《新唐书·康国传》、《册府元龟》所纪略同。此种泼胡乞寒之戏,在中宗时,两京而外,并行于各地。是以神龙二年(公元七○六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书言时政曰:③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唐会要》引作征)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唐会要》引作效),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唐会要》引作戎)虏之俗(《唐会要》引此下尚有〃军阵之势,列庭阙之中,窃见诸王,亦有此好,自家刑国,岂若是也〃凡二十五字)。《诗》云:〃京邑翼翼,四方是则。〃非先王之礼乐,而示(《唐会要》引作将)则于四方,臣所未谕。《书》曰:〃谋时寒若。〃何必裸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

吕元泰此疏,盖因神龙元年十一月洛城观泼寒戏而言。疏上不报。景龙三年诸司长官向醴泉坊观泼胡王乞寒戏,其后右拾遗韩朝宗、中书令张说亦相继上疏谏止。张说疏有云:①

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法殊鲁礼,亵比齐优。恐非干羽柔远之义,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