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1968年,爱知县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内,酿成有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1935—1960年,日本富山平原地区的人们由于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食物,引起“骨痛病”,129名患者中死亡117人。

上述“公害”的发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迅速加快。刚进入20世纪时,世界人口为16亿,至1950年增至25亿(经过50年人口约增加了九亿);50年代之后,1950—1968年,仅18年就由25亿增加到35亿(增加了十亿)。1900年拥有7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全世界有299座,到1951年迅速增加到879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约有69座。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有半数人口住在城市。

二是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19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不到十亿吨煤当量,至1950年就猛增至25亿吨;到1956年石油的消费量也猛增至六亿吨,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又增加了新污染。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大的工业地带,而当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是必然的。

在当时的工业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并且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醒世之作三本书(1)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开始了宝贵的觉醒。

《 寂静的春天 》《 增长的极限 》《 只有一个地球 》这三本书所记述的内容正是这种觉醒的集中反映,不但为环境保护事业拉开了帷幕,也为发展模式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1962年出版了《 寂静的春

天 》。书从“明天的寓言”开篇,描绘了美国中部一个城镇的景象。书中写道:“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的小鸟飞来……这些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随着居民的到来,“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曾经是多么吸引人的小路的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浩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的地方只有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经死亡。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只有寂静”,造成这种状况的“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类自己使自己受害”。上面提到的城镇是虚构的,但正如作者所言:“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城镇的翻版”。该书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书中指出: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一份报告里明确地支持了她的见解。国际上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的开始。

《 寂静的春天 》一问世,就遭到了工业界尤其是化学工业界的猛烈抨击,甚至连《 时代周刊 》这样的美国主流媒体也加入到攻击的阵营中。当时,卡逊的声音虽然有点儿微弱和孤独,但她却唤起了很多人的觉醒。仅仅经过了短短的八年时间,1970年4月22日,从美国的西海岸到东海岸,有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和巨幅招贴画,高呼“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口号,将反污染运动推向高潮。后来这一天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地球日。

1972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提交了一份名为《 增长的极限 》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呈指数增长,如果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增长的极限 》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