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不卫生饮水、疾病感染等)向“现代型”(主要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问题)转变。有关食品污染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一些典型调查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按“人力资本法”的较低估计,目前仅室外空气污染造成的超额死亡和疾病影响引起的经济损失就约占GDP的(WHO/UNDP,2001)。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大的调整或者变化往往是在付出更多的惨重代价后才能发生。为了避免我们通过努力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因环境危机而毁于一旦,从现在开始,有必要将生态安全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将环境因素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一句话,只有从价值体系到技术体系,从社会机制到人的行为的变革,才有可能超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建立生态安全也是生命安全的防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环境问题很复杂(1)

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国民经济生产与再生产的全过程。环境问题表面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反映。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技术问题和文化观念问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世界问题复杂体”。

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决定意识。环境不但决定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变得不健康了,这将是对现代化的讽刺,是对发展的否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追求。

经济发展是关系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环境则是事关能否生存的问题。不能停止发展消极地保护环境,那样将永远摆脱不了低水平的生活。人类社会总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因此,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矛盾的核心不是发展问题,而是发展方式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然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即使创造出暂时的繁荣,那也是“推迟执行的灾难”,是虚假的、虚弱的,总有一天要遭到惩罚。因此,一部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史;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就是“缘木求鱼”,不仅世界观错了,而且方法论也错了。当然,不顾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脱离初级阶段来搞环保,但是也决不允许以初级阶段为借口宽容污染。

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总是随着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逐渐提高的。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同。就好像住茅草棚的人和住高楼大厦的人,对环境的理解和追求不完全一样。在一些落后地区还处在纯自然状态的生存竞争时,城里人就开始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时尚。当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解决温饱,实现小康以后,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将不断扩大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对环境质量也将提出更高要求。哪里的绿化好、哪里的水干净、哪里的空气清新,人们就愿意去哪里生活。“有了小康更需要健康”。现在,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远远大于可以提供的环境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过多过分地消耗了环境,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例如,我国原有木材蓄积量127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砍了大约100亿立方米,几乎把所有的森林砍了一遍。现在原始天然林已经不多了,一些所谓天然林,最多也只能算是天然次生林。林业生产为国家的原始积累作了贡献,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不能苛求前人。同时,还要看到,经济不发展,也不可能积累足够的资金治理环境。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