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认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今年来咨询职业规划的大学生比往年成倍增加。往年来咨询的一般是应届毕业生,今年二、三年级来咨询的大学生明显增多。说明就业的心理压力已经渗透到整个大学时期,对就业的恐惧情绪在大学各年级蔓延。前来咨询的既有来自普通高校的学生,也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这样的知名大学的学生。

到底哪个是更好的工作?

多数人不知道怎么进行职业规划:到底哪个是更好的工作?首先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于“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从事适合的职业”就是“做回我自己”、从事适合我自己的职业,代表了五层意思:

1。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最有工作满足感”的职业,就是每天享受工作,而不是每天厌烦上班、对从事的工作感到厌倦甚至痛苦。

2。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进步和发展最快”的职业,最能发挥自己的性格和天赋优势,是职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3。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一生长期发展”的职业,能取得一生职业生涯长期的成功,而不是依赖某个偶然机会的短时间内的成功。对有些人来说,适合的职业意味着对他是最好的职业,不是唯一可以做得来的职业;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适合的职业可能意味着是唯一能够持续发展的职业,不适合的职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4。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最成功”的职业,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这个职业上能发展到很高的层次,能取得自己可以获得的最大的成功。

5。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最有竞争优势”的职业,与其他人竞争时有最重要的优势——性格和天赋优势。因为即使一个人有专业的优势或经验的优势,大家都从事同样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有性格和天赋优势的人进步更快,在知识和技能上会逐步赶上并超过仅仅有专业优势或经验优势的人,这样这个人的这些后天优势也会逐渐丧失。

主动实习,为求职增加一分胜算(1)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已经很少把应聘者的学历放在第一位,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面对招聘启事上的诸如“相关工作经验两年”之类的条款头疼而无奈,自己在学校里呆了四年,向哪里去要工作经验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应届毕业生,但是同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快就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有的人却求职无门呢?分析一下问题的关键,不难发现,那些好就业的学生,大多数在校期间都有过丰富的实习经历,而那些找工作很难的学生则是缺乏实习经验,或者没有把实习当回事。所以才导致找工作难,难于上青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寒窗十几载,我们可能读了一些书,但是我们走了多远呢?行万里路,这第一步就是从实习开始的。

笔者走访了一些高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大学生的实习状况。

校方观点:实习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课程

因为学科上的差异,导致实习内容的不同,学校一般不会有专门安排实习的部门,因此,学生实习这项工作落实到了各个院系。我采访了各院系负责安排学生实习工作的老师。

青岛大学文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王老师说,实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和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相互磨合,从而让用人单位确定是否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而实习生也能根据所实习的行业内容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以及更加准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每年都有实习生直接拿到了实习单位的offer,还有的实习生,实习结束后,被更大更好的公司聘用。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学校一般把正式的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在这学期里,学校不开设课程,给学生自由的实习时间。一般要求实习不能少于两个月。当然,也有学校给大一新生安排了实习,把实习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实习合格获得学分。而且实习的学分是相对独立的,不能用修其他课程得到的学分来代替。有的院校为学生实习特设了小学期,大约两周到一个月不等的时间。小学期的实习一般都是本专业的实习,由学校统一负责学生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

前几年学校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