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页)

“徐上卿实在是抬举赵胜了,这次赵胜虽然跟着各位卿大夫做了些事,但都是天佑我大赵方才得以功成。况且赵胜虽是王弟,不过毕竟年少,实在担不起这样的重责,还请各位另议他人。”

“平原君这话怕是说错了吧。是谁暗中派人联络的大将军他们?是谁入内宫救的王驾?三哥,这些好像不是我赵豹做的吧?”

赵豹这回立的功劳也不小,现在正是兴高采烈的时候,听见赵胜在那里谦虚,接住他的话头便向坐在大夫群里的大将军牛翦、代郡守赵禹以及还没有定职的赵奢、乐毅这些人挤眉弄眼的望了过去。

那些人能回到邯郸都是因为赵胜的功劳,而李兑能倒台又是他们的功劳,见赵豹在那里打趣,一个个全都忍不住笑出了声来。

大家都看在眼里的事如果再往外推那不是谦虚,反而是做作,赵胜跟着笑了两声,开口接道:

“话不是这样说的。突变猝起,你我身为大赵之臣自当责无旁贷,不过要论治国还需年长沉稳干练之人才行,赵胜先前没有做过什么事,如果不知进退,不论是对大赵还是对我自己都绝非好事。”

“平原君‘不知进退’这四个字说得好。”

亚卿虞卿这时笑呵呵的接上了话,转头看了看触龙道,

“左师公,前日你去找下官说了公子安排的那些事,下官当时便颇为所动。虽然事起仓促万事不周,但平原君公子此前能安排周全,以至于危中反胜,足见其心思之密,此实为我大赵之福。自古贤臣不论老幼,只要于国有益便当擢拔。今日虞卿也学一回荐贤之贤……大王,臣虞卿举荐平原君公子胜为相邦,还请大王速裁,也好尽快安顿他事。”

“大王,虞亚卿说的不错。”

这些话其实早在朝堂之下就已经商议好了,触龙向那些准备起身禀奏的卿大夫摆了摆手,又向赵何躬了躬身,接着乐呵呵的转头对赵胜笑道,

“还请公子容下官说几句倚老卖老的话,下官身为博闻师,也算是侍奉着大王和两位公子读了几年书。原先下官倒还没看出什么,但公子赴魏以后所为之事下官看在眼里却是明白的,刚才虞亚卿说‘贤臣不分老幼’,此话实在在理,公子虽然年幼,却已颇有贤臣之风,即便略少执政资历,但有下官等人佐理诸般事务,不需一两年必是一代贤相,此不单是大王之福,大赵之福,公子之福,同样也是下官这些人之福。还请公子万万不要推辞。”

“左师……”

话说得好听不假,然而事情哪像触龙说的那么简单,他说什么“大赵之福”,赵胜作为一个穿越者,清清楚楚知道赵国最后会是怎样一个结局,但身为赵国公子,他总还是希望这一切能有所改变的。

赵胜并不是不想当相邦,这样的事谁不想呢,而且他在李兑倒台之时已经有这个预感了,然而根据此时各国“家大于国”的局面,他要是这么早就当上相邦,虽然能依靠权力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一些现状,却又必然会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在各种势力牵扯之下束缚了手脚,反不如在底下依靠自己王弟公子的身份慢慢影响来得好。然而没等他说出话来,触龙却再次打断了他的话,呵呵一笑道:

“公子不需再谦辞了。我等举荐公子为相绝非讨好公子,更非仅仅因为此次公子立了大功。一国安危系于君相之间。原先李兑为相造出如此大的祸端,正是因为他是外人,与大王其心不一。公子身为王弟,佐辅君王自是本分,此为循周公辅弼之制各国所行常例,公子若是再推那便不好了。”

触龙这些话说的已经很重了,话音落下早就没人敢再吭声,现在这事已经很明显,触龙他们举荐赵胜为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王弟,跟大王兄弟君臣一心这是谁都比不了的,谁还敢争?

王弟——这才是关键之处,要是再往外扩大一点,可以说这代表着整个宗室乃至所有以宗室为核心的贵族们的利益,以及他们对赵国的控制。三年之前为什么会发生沙丘宫变,赵胜作为穿越者与别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这让他有些不寒而栗,但即便如此他心中所想却又都是不能说出来的道理,一时之间还真不大好反驳触龙。就这么低头一顿的工夫,触龙向殿上群臣扫了一眼,见不少人已经点了头,没再多问便向赵何鞠拜了下去。

“大王,臣等所议已出,臣与上卿徐韩为、大将军牛翦、亚卿虞卿诸人共同举荐平原君赵胜为相,还请大……”

触龙一个“王”字还没说出口接着就闭了嘴,满殿大臣正等着结果呢,登时诧异的顺着触龙的目光向赵何看了过去。只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