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总之,这是一个鸟飞过都不想浪费一泡屎的地方。

但是天造地物,有时是很奇妙的。

风也越来越紧,仿佛钟鼎齐鸣,金戈铁马嘶叫而来,人仿佛站立不住,狂风要把风灯卷走,只听得哐当一声脆响,灯熄了。

月被一点点侵蚀,最后一点光亮也没有了,无边无际的黑暗笼罩了一切。

突然,天空一声惊雷,一道霹雳撕开墨黑无边的夜,在这雪亮的瞬间,他们仿佛看到一幅瑰异诡绝的画面:身边漂浮着花瓣,不停的旋转,不是向下飘坠,而是向上旋转,不停旋转不停升腾,仿佛上面裂开了一道大口子,要把这些花瓣树叶都吸了进去。

二.

山岳丛林地带,群山连绵;林密草深,洞穴较多;河流沟涧纵横,道路少而崎岖,毒虫多,气温高,云雾多,晴雨变化快。

突击作战时,便于隐蔽,伪装,设置障碍和设暗火力点;利于秘密接敌,突然发起攻击和近战歼敌。

但兵力不易展开,指挥,观察,射击,协同不便,判定方位困难,通信联络,前送后送等任务艰巨,运动速度慢,体力消耗大,疫病易流行。

进攻时,通常采用多梯队和小群体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主力沿道路和便于通行的方向实施突击,以精干分队渗入或机降到敌人纵深,袭占要点,阻敌增援,截击逃敌,加强侦察,搜索和警戒,严防敌人伏击和袭击,注意清剿潜藏之敌。

对敌防御时,重点扼守能控制敌人必经道路的要点。

将特攻队分开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域,重视设置暗火力点和计划打空降火力,并采取防止敌人渗透和突然袭击的措施。

三角队形是进攻战斗中战术的基本队形。

三角队形可分为前三角队形和后三角队形。

呈前三角队形时,火力组,通常由组长,机枪手和副射手,狙击手数人组成"V"字状态的队形。

构成后三角队形的,相互掩护的,交叉火力支援的位置。

战斗组由小组长,火箭筒手和副射手,一名冲锋枪手组成前三角队形。

搜索组由副组长,两名冲锋枪手,或三名冲锋枪手,组成前三角队形。

第二组,第三组分别在第一组的左,右后位置。

第二组组长和第三组副组长的距离通常为25米至30米,其与第一组(组长)的距离应该在25米至40米。

组与组之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每个组的队员之间,尽量保持在10米左右的距离,以至敌方的手榴弹爆炸时,不至于同时杀伤两人为上限。

组与组之间形成交叉火力,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火力支援和掩护,使先我开火的敌人的防御位置或荫蔽位置充分地暴露,很容易被我交叉火力予以击毙。

其实,三角队形在山岳丛林地的实际战斗中,确实是受地形的制约或限制,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在队形的编成上,常常难以展开,故使得现场指挥中员往往难得下达成三角队形前进的命令。

从山岳丛林地三角队形的战斗实践看,在山岳丛林地实施其他的队形时,其火力难以形成火力交叉掩护,相互支援的局面,且容易使我方人员造成较大的伤亡。

从战斗实践看,人与人之间的间隔可适当地保持到14米至20米左右即可,以至不被对方的手榴弹或爆炸品炸伤为原则。

第一零一章。给“敌人”造成错觉

一。

一支由48名精英突击队员组成的突击特攻队,人人背负35公斤重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连续几天几夜,摆脱“鬼子”的围追堵截,穿越绝壁;丛林;江流;沼泽等险恶地域,乘车与徒步行程280多公里,完成了几十项破袭和营救战斗任务,创造了一项项挑战生命极限的奇迹。

突然,雷电大作,风雨骤起,天气骤凉,雨水从天而降。

突击队员们3…4人一组,3组一舟按照规定时间依次操舟离开渡口码头,直驶对岸江湾。

远远望去,十几艘橡皮舟呈一路队形,交错摆开。

队员们身着绿色救生衣,在深绿的江水中显得格外协调,点点绿色在万绿江水中隐隐闪现,气势磅礴,俨然有如雄师操舟过大江。

近看,队员们低吼着号子,划桨如劈剑,击水似收镰,身体有节奏地摆动着,橡皮舟像离弦之箭,直取对岸。

刚刚接近湖泊浅滩地域,冲在最前面的特攻队4名队员,纵身跳下橡皮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