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4页)

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

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沿线;组织新的防御。

百万大军的行进队伍绵延在长江以北的土地上,仿佛给江北水道纵横的黑土地又增添了无数道流动着的阡陌和河道。

人民解放军赖以强渡长江天堑的,竟是这些渔民船工驾驶的原始木船, 这不仅是一个奇迹,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此,历史真应该大书一笔。

长江北岸各船队,开始时还在远离江岸的河道,湖泊进行检修,演习, 在渡江日期迫近时,必须将船全部运抵江边,这就需要挖凿和疏通河道,劈坝修渠引水运船,有的地方为了防止河水内港不能挖开堤坝,就只好将船只 从堤坝上拉过去。

那些较小的舢板还算好拉,而重量达数十担以至于上百担的大船,而且要拉过高坝就十分困难。

担任突击的部队,每个军约需 80 条到 100 条船,中突击集团自芜湖到贵池一段,将有 4 个军参加突击作战,再加作为二梯队的两个军以及指挥机关,后勤部队,炮兵部队等,也都需要掌握相当数量的船只,合计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整个运船工程的浩繁是可想而知的。

数以万计的军民,冒着绵绵春雨,日夜奋战,终于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打响渡江第一枪,有点意外。”

“总前委决定趁敌换防立足未稳之际,立即打响渡江战役。”

孙跃明说。

渡江时间原定在4月22日。

“后来,汤恩伯部队大规模换防情况被特纵渡江侦察大队提前获悉,我军提前两天打响了渡江战役。”

孙跃明说。

第一六七章。奋勇杀开条血路

一。

几个侦察兵可以过去,一个班过去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一个连呢?

或者是人数更多一些的侦察大队呢?

何富贵率领近二百人的侦察大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登船到敌人驻防的江对岸侦察。

“每一条船的船尾都点了一盏小红灯。”

何富贵说。

“这盏小红灯的前;左;右三个方向都不透光,只有从后面才能看见。”

侦察兵们用自己的行动,一次次证明了长江天险是可以征服的。

不一会,枪响了,敌人依托江防工事,猛烈向他们开火。

他们船上的机枪组也开始猛烈地还击!

枪声大作,浪花飞溅,他们不顾一切的向前!

向前!

一切能划水的东西全用上啦,有用枪托划的,还有干脆用手划!

快,快呀!

在渡江战斗时,何富贵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木船,在枪林弹雨中沉着指挥,最先攻上南岸,又杀开一条血路,连夜急行军60多公里。

王占奎和刘英福奉命重新向江边摸去,边走边观察。

走了一段路,忽然发现前面好像有个小房子一样的黑影。

于是,他们俩想停下来好好观察。

突然“哒哒哒"!

房子方向射来一梭子冲锋枪子弹!

并涌出许多人来。

拂晓前,终于到达了山脚下。

大家已经精疲力尽了。

冲出江岸防区,登上密林深处的群山。

显然敌人还没搞清他们是干什么的。

王占奎听见敌人在另一个山头上喊话:"喂!

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过来人联络一下!"

他是北方口音,不能随便答话,心里一骂:"去他妈的,不理他!"

依旧警惕着四周情况的变化。

二。

敌人不摸底,始终没敢和他们接触,就这么相持着。

一个白天这么过去了。

太阳又快落山时,敌人开始后退,他们这才撤哨下山回到庙里。

一天一夜了,又渴又饿。

他们急忙吃了点东西。

天一黑,侦察大队化装成国民党十八军搜索队,混过敌保安部队的围困,开始转移。

经过几番艰苦曲折的转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