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审美主客体间的“共鸣”。这在中国盆景艺术的创作中也有着异曲同工的作法,那就是盆景的题名作法。这也是中国盆景的特征之一,传统的说法是盆景要具备四要素,那就是一景二盆三托架四题名。记得去年那次与美国盆栽协会副会长爱德华先生的座谈吗?”刘晓答道:“记得,在温泉盆景园。”余老说罢,后退一步坐在靠椅上,静观眼前充满雅趣的景观,默想着那次中美盆景界文化交流活动的情景。 。。

十九

那是三年前,北京的盆景艺术研究会在位于北京西山的温泉盆景基地,邀请美国盆栽协会开展盆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美方来的是该会的副会长保罗爱德华先生,会上用他在演讲间用自备的幻灯机连续放映了许多美国同仁盆景创作技艺的画面,包括一些新的制作方法和专用于盆景修剪、缚扎的电动工具等等,尽是些令在座各位中国同仁从未见过甚至未听说过的新工具新技艺。幻灯的画面与随同来的中国农大杨教授翻译的讲演内容,坐满一屋的北京同行大大开阔了眼界,无不对美国同仁先进的科技手段羡慕不己。面对投影在白墙壁上一张张盆栽佳作幻灯片,一片惊诧兴奋中对欧美盆栽的作品与技艺,有种刮目相看的感动。意料不及的技艺与先进的设备让他们深受启发,却又因此自愧了许多,于是会上少了交流话题。眼见自己同仁的缺乏自信表现,为活跃会场余老虽心知肚明却故意摆出一幅不甚理解的样子,满脸诚恳地向自信且自得的保罗先生发问:“我们中国盆景讲究意境,作品大都有题名,不知美国的盆景人是否题名?”胖胖的爱德华先生听罢杨教授翻译的话后,一脸诚恳地说:“你们中国盆景创作有种在作品体现哲学思想的倾向,总要想表达某种思想,某个观念,而我们的盆景只要是觉得好看就行,所以不题名。”这段关于题名的对话,至今令余启明难忘,因为他当时心里很明白:自己这种违心地的故弄玄虚作法是有些狡猾了,让一向作事诚实的他急迫中做了件明知故问的小把戏,竞管是为防冷场的救场行为,还是让他至今难抹去这段自觉难堪的记忆。

熟知中国盆景文化史和盆景传播历史的余启明,谙练中西方盆景、盆栽艺术的真谛。面对现实他深刻地认识到:从现行的“盆景”与“盆栽”称谓,到文化理念,到艺术理论,到创作技艺,中国盆景与欧美盆栽应该讲现阶段还属牛蹄子两劈着的。原因也简单就像中国京剧的脸谱与西方国家节日戴的面具,一个每笔画每种色彩都有讲有说头,而面具就是你所看的或大鼻子或米老鼠的样子,全然不同的理论。盆中的造型树桩,同属于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体系,其独特的散点透视原理为西方所不明了的。从盆景文化历史学知识,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话动中,他很清楚:多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得太少了,介绍的太少了。我们的许多东西很难让西方人一下子理解,就好比中国的盆景题名作法,它是从表意的汉字升华出来的,作为盆景的艺术元素和艺术语言,实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共有的文化现象。这种创作方法与形式在中国的各文化艺术中都有表现例如:在古典园林中表现为建筑物各处悬挂的“额”或“匾”;在中国字画中表现为“题”或“跋”;有着烘托意境并借题言情明志和沟通审美主客体间联系的作用,并且带有明显的教化功能,让读者从中感悟作品的寓意,引领欣赏者和创作者进入美的境界;这些艺术门类意欲表达的文化内涵,要求西方人理解甚至运用起来,可谓难矣。因为简单几个甚至仅一个汉字的盆景题名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他们就要首先理解中国文字,理解象形表意的汉字,了解众多的成语故事和典故,因为唯有这样的交流才是平等意义上的交流了。

在欧美等国家,盆景被称之为盆栽的是懂行的业内人或知识渊博者,更有众多对盆景不熟悉的普通人对盆栽也仅仅是被理解和称之为:“小老树”,一种长不大、长不高却老态龙钟的盆中栽种的树,其实这种认识很自然也准确,而且这名称倒也怪形象的。这没啥办法,要实现不同文化理念,不同审美观念在艺术上的平等交流,唯有向世界范围强势推介中国文化,唯有让世界了解什么是原创性的中国盆景,向世人推介真正体现中国本原文化,本原哲学,强调其艺术性特质的传统盆景。但是这需要很长甚至是漫长的时间,更需要耐心。

因为他太清楚太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联想到世界闻名的中国陶瓷艺术,那是干余年的文化、贸易的交易、交流,才令世界各地域的人们对陶瓷器物有着大致相同的认知,培养着对陶瓷艺术大致相同的美感,才有了也才能让无论国人、世人今天面对一件陶瓷器具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