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三十四

最令刘晓久久逗留的还是放置在各式各样如屋形、葫芦形、椭圆形、方形的博古架上的诸多微型盆景和壁挂式、立屏式盆景,这些最早出现在上海的艺术创新作品。展台上采用各种红木、檀木、花梨木、乌木、酸枝木材料,造型别致轻巧的博古架上,错落有置地放着一盆盆,盆钵仅酒盅大小器形仿照大盆一样众多款式的盆钵里,植有精巧造型,宛如古树木状仅三五寸大小的微型树木盆景和同样别致可以放在手掌中的山水盆景。“迷你”型的树桩同样的具有旷野树木之生态,做工同缚扎大树桩同样的考究,尽显盆景的精巧玲珑。众多不同植物,不同盆钵的微型盆景千姿百态地组合于一架之上,创造出一种千姿百态共“绘画卷”别具一格的整体美,集万变归一统“和”的审美情趣,令人百看不厌地爱不释手。挂壁式、立屏式盆景也是同属上海盆景人首创,在展馆中的墙体上挂着标明“春”、“夏”、“秋”、“冬”字样的四季挂屏。即在画有四季花卉图案的壁画上,选用典型象征性的山石和具四季常绿特征的盆栽树桩,种植在预先隐藏并固定在壁挂背面上的盆钵中,使从壁板探伸出树干枝叶鲜活的树桩与挂壁上已有的山水或花鸟鱼虫绘画溶合一体地交辉呼应,平面的画面与立体的树木、鲜活的与无生命的艺术浑然一体,共同创造着四季分明,画意泱然的图式效果。这些艺术创新佳作有着极强的装饰性效果,又动静结合很有生活气息,也因此很是吸引观者的眼球。

对眼前的东西早己司空惯见的余老不耐烦地几次回视刘晓,以示催促。当他看见刘晓对这些艺木创新作品表现出的少有的热情时,他也被感染似地转身懒散地踱步过去。余老指着博古架上各款式的微型盆景笑道:“有意思吧,从六十年代一经面世,至今几十年的传播,现在微型盆景己在全国各地普及,并且在全国盆景展中独立设奖项,连国外都有人制作。这可是上海人的创举,也是体现出世间万物适者生存,应运而生的道理。”刘晓听得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地呆呆地凝神望着余老。此时余老紧闭着嘴角抿出一丝不易查觉的笑意,甚至是有些沾沾自喜。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近处的微型盆景和展馆外远处那些窗外伸出挂有衣物竹竿的老式楼房,典型的上海弄堂民居与风趣的民风。余启明饶有兴致地引出了话题:“我正在写着一篇关于居住条件与盆景规格形式关系的文章,主要想从艺术文化历史上寻求盆景几何尺寸的变化规律,试着从中剖析盆景规格与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内在关系,剖析盆景从唐朝时宫廷内养植的大型、宋时庭园的中型,元时民间的小型化,明清代以置于几案上为最佳者的史实。文中特别讲到上世纪中期中国内地几十年的不顾及民生造成全国性住房的紧张,当时居全国人口第一,人均住房面积最低也居全国之首的也是上海。但是天性活泼、见多识广的上海人热爱生活,喜欢园艺特别喜欢盆栽、盆景,于是创造了弄堂里、小阁楼中的大自然,微型盆景、壁挂式盆景、立屏式盆景等,放在柜厨上、挂在墙壁上不占地方,这就是上海人的智慧,创造了适者生存,少占空间却同样富有雅趣的微型盆景艺术创新形式。”

听到这里,刘晓方才渐明白余老刚刚谈话时鬼秘神情的内中。他故意讨好且一本正经地说:“我觉得还要加入因现代居住环境的变迁为盆景的尺寸标准又带来有向大中型发展的新变化,比如北京人过去住平房、住四合院有院子可以种花草,可以摆人可搬动的盆景,以便冬天搬到室内,比如您家。可是现在大多数都住楼房了,在大客厅里养了又不用搬动,所以这盆景尺寸还要变化,包括盆土都最好用人工基质才好,不然土壤生虫又成问题,唉,人工基质又太轻不好固定树桩,还得用营养液,您说是吧?您的大作什么时完成?何时版出?您可要让我先睹呀。”得意的余老笑哈哈地:“当然,当然。你讲的因今天生活居住环境带来的变化是要写上,比如近来己有不少的创新,象喷雾式山水盆景就很受欢迎,放在居室内又观景又加湿,两全其美呀。又比如盆器的底孔也要变革,而且无底孔就没了漏水漏污的问题放哪儿都行,还要解决水多了怎么办,很有意思,至于你说用人工基质不利固定树桩,我曾用石板捆扎树根部盖上硅石、泥炭土再植上绿苔,很好的。这样吧,我们明天去见一位盆景大师,擅长微型盆景制作,圈内很有名气。去年他在咱们社出的那本《微型盆景艺术》的画册,我的编辑。他人很热情现在还常与我电话联系,我们去拜访一下他,你也可以多看一些微型盆景了。”话题经两人越说越展开,谈到了几架与盆钵的造型与色彩协调、谈到盆景与家俱的风格与摆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