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这时他忽然忆起余老在苏州出租汽车上的耶揄得他不轻的那句话:“我倒真希望我们家的院墙上什么时候也写个圆圈内的拆字,第二天我就搬出去”。回忆起的话题,倒让刘晓想到一个他从前从未思考过的念头:我确实真的想念小时候的老北京那种恬静与平和的街道、胡同、方方的院子、青砖灰瓦的房子;那种各家各户有个事或有点新鲜物的相互送吃送喝的邻里串门的生活;刘晓明白:他的这种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实质上是在对老北京城固有城市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守望情结,难道是我过份地考虑珍稀自己的感受了吗?我是不是太自私了吗?刘晓在认真地反问自己,拷打着良心般地在自问自责。

每每望着不断减少的旧居民区,真真让他有股痛心疾首的难过:真的不能再拆了,没了满城纵横交错的大小胡同,没了青砖灰瓦坡顶的平房,那就让后人找不到北京城历史的痕迹,谁都该明白断层的文化现象将阻断人类文明的传承!那后果是没了根基,没有依靠……可能会……刘晓此刻不知怎么地联想到在上世纪中期,关于北京城拆除清城墙时的那段凄楚传说,据说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古建筑学科教授梁思成先生,也是清时著名志士梁启超之子,在当时就跪哭在城墙上,试图以身挽救北京城墙古迹的故事。刘晓清楚地记得:当初读到那段记述粱思成为拆城城大恸心碎而发出:“拆一座城楼,如割去我一块肉;扒一段城墙,像剥去我一层皮”的报告文学时,刘晓心中充满了感动,切肤的感受,阵阵发颤心悸令他泪水盈框,不知觉地顺着面颊淌下。

刘晓习惯的跳跃性思维方式和心存少年壮志未酬的情怀,让他多少沾染了些英雄情结。让一向自以为是的他,能自觉地换个角度,去设身处地地为了社会的利益来否定自己,忧患的念头涌上心中,令他恳切自责地反问:那么如果让我重回到平房去住,要上公厕,冬天要生煤火……我愿意回去吗?回答是否定的。他很客观地在心中模拟出自己坐在自家楼上推窗观平房居民区,眺望远处横的竖的宽的窄的联成一片的屋顶和由街道、胡同构成的四通八达衡平竖直交通网络景观时的那种惬意。但他理性地将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剥离开,他从自己的行为看出这作为实在是一种旁观者甚至观众的心态,一种独善其身超脱现实的心态,只是在自我欣赏,并以那种单纯个人观景的感受,自以为是一种心存捍卫传统的卫土情结。观望着在自己内心难以割舍的那份对北京城历史旧貌留恋的那份情与景,而对仍然在那里居住生活着的人们而言,实际上他何已经成为观赏者眼里充当古城风貌憧憬中的“生活演员”,他们的心境与境遇,其实自已却并不多想知道。他们有着改变现在生活的强烈渴望,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需求和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回忆起曾在古城风貌和古民居保存完好的后海、什刹海风景区内的胡同、街道里,见过不少贴在院门上的告示:本院为住宅,谢绝参观的字样。表达着不愿被打拢,更不愿成为被当成景观守望者的形象被人们关注,如观戏或如寻觅历史人物般地被游人观看,供游人拍照,想到这里,刘晓回想并回味起余老初进苏州时,因拆迁话题曾经说过的那句让刘晓印象极深的犟劲话,他明白:他真的误会了或浮浅地读解了余老的企望,他突然觉得有一种负疚感,竞管是瞬间而过,却扰得他的心境一下变得如同户外不晴不阴的混混浊浊的天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十

刘晓绝对是个从家门到校门、由学校门再到单位门的千千万万个北京青年人 “三门青年” 中的一员,简单的生活阅历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令他们往往很难把握自已的一切,特别是情感世界。刘晓自小时候曾经有过的生活片段和老辈人传统意识的遗传或影响,在他留下不能抹去的印象。今天现代生活的各种新元素和新方式在他的生活中、意识里,不断地掺合、扰动。令他时时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冲突和情感纠葛。虽说谈不上有什么具体的会令人不安的苦恼事,却也时不时地有一股股无名的忧患感袭上心头,令他陷入不能自拨的郁闷境界。有时望着望着眼前的生活情景,往往因为一个旧事、旧景的闪念,会让他眼前顿时失去了事物原有的色彩与情趣,更有种百无聊赖的感觉让他犯呆。就如他与余老在苏州名胜光福观景时,面对风光秀美的山山水水让他*兴奋不已。可当他瞥见在太湖沿岸不少处,已建成或正在建的一片片别墅群时,将本是水岸相连的临水区域却辟为别墅封闭地区,割据了原本人人可以亲水的水岸地域,令游人不能走向水岸,走近湖畔,更不能亲水、戏水。他脑立即涌上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慨,一股愤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