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桔生淮逾南则为桔,生于准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样的文字比喻,是余老用以阐述中外盆景同异的论据,却不知是否能说够讲明白“盆景”与“盆栽”的区别与渊源?如何实现中外盆景同仁文化对等的艺术交流,何时能像世界闻名的中国陶瓷艺术那样,历经干余年的中西方文化、贸易的交易、交流,令世界各地域的人们对陶瓷有着大致相同的认知,培养着对陶瓷艺术大致相同的美感和价值观,才有了无论国人、欧美国家人今天面对一件陶瓷器具,无论从胎质、造型、釉色、肌理中外行家都有相同的审美与价值取向,构建了共同的评价体系,在全世界实现对等的文化艺术交流。他也这样反思地用陶瓷艺术传播历史的结论来说明并证明:盆景艺术未来在世界范围坚持回归自然的文化理念,师法自然的技艺追求,弘扬盆景的艺术性特质也就是体现中国盆景艺术的真谛,则是中外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

余启明以为中国画的写意性与西洋画印象派技艺的异曲同工,有渊源的相同相似的人类对自然的共同认识;就如同为吉祥的象征,中国的“飞天”与欧美的“天使”的比较;如此“怪诞”的认识;在一次艺术研讨会上让余老借题发挥地大讲特讲出,淋漓尽致的发言如一颗炸弹落地,顿时令在座的圈内不少的大家和诸多同仁老友惊愕、致疑,甚至为斥之为断章取义,毫无顾及的余启明先生只是默默地微笑着面对会场上激情四溢的人们,坦然的他却并不急于解释甚至反驳。时至今日他仍是这样地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原创的具有艺术性特质的中国盆景艺术,在全球流行只不过是早晚的事,这一点他坚信不移。 。 想看书来

六十二

与陆园主告别回饭店,余老一直处于亢奋之中,他不时地回顾谈话的内容,回忆刚刚见过的典型岭南派风格的各树桩盆景,回想着编撰书中要采用的照片或文字……他失眠了。他半躺半靠在床上,脸朝着天花板不经意地说着白天的所见和感受:“陆老真是很懂国学的,很懂声、色之美的,营造这样的艺术氛围,在这样的盆景园观赏,可以有比一般盆景园多许多的感悟,真的挺好。营造出盆景艺术环境的文化氛围,也就提升了艺术的品位。既然是盆景艺术,就应该与绘画、雕塑的艺术展览一样,搞背景,放音乐,讲环境,这次回家后养盆景,我也要配乐,真是一种最好的艺术享受休息。侍候盆景真是件乐事,有时单位、家中有不顺心事,一摆弄盆景就全忘了。人超脱地入静了,和尚打座似的沉静,哈哈。”余老轻笑罢,又很有兴致地讲着:“特别是幼树桩一点一点养大制成盆中景,我说的盆景,指的是有一定形态和体观个性风格的作品。从它身上可以找到很多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个人对造型的偏爱,张彰作品中树桩的“性格”,你比如我就喜欢沉稳的桩型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树桩,像黄栌老桩,而且到秋天火红的叶子,很是喜欢。久而久之这树桩就溶入了自己心里,像自己的孩子,刘晓,你小孩是男孩女孩?”突然间,余老话锋一转直问刘晓,刘晓正在漫不经心地整理东西,悴不防地听到向自已的发问,不解其意地两眼直勾勾地回望余老,机械地回答道:“女孩,是女孩。”他百思不解继续望着余老。余老并不顾及刘晓的反响,而竞自继续讲着:“这树桩摆弄久了,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记得十年前,我有两盆景参加展评,人家来车拉作品时,当我亲手把它们放上车,在汽车发动要开走时,我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状况,望着原来摆放盆景的地方,心也一下子变得空荡荡没着没落的。竞管知道展期却也另有一番滋味,一种酸楚楚的却又心满意足,或喜悦或难割舍的混合感觉。我突然意识到:女孩出嫁时父亲的心情,也许就是这样吧,复杂的心情即愿她成家为*,又因女儿外嫁而失去心爱宝贝的苦涩。唉,我当时想,我虽还没这种经历,确也从中体会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微妙感觉。父亲从小一点一点地将女儿抚养大,出落成个漂亮大姑娘,就这样被一辆车接走了。自己也知道女儿还会常回家来,但仍是心存愁肠,内心深处对孩子那依依不舍却又乐于尽责的情素,让为人之父脸上的笑容,有着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察觉的那一丝丝的情不由衷。那天车拉走盆景后,我望着腾出的空地,一时竞不知如何填补着地上的和心上的空白,唉,人生百味呀。从中体会着:有一天我女儿出嫁时,我想可能就是这样的心境。”刘晓这时才弄明白,余老刚才问他小孩的原因了,于是故作一脸无奈地咩咩搭腔:“我可能也会跟您一样的感受吧。”两人扭头对视着会心地嘿嘿一笑。

余老的一席话也不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