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逐渐形成丰富的剧本库、唱腔设计、舞台表演程式、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等,皆因不断地吸收各地方戏的精华,为我所用地引入多元文化,发展自身地取悦于当时人才得以代代传承。所有国粹艺术今天也同样地面临传统艺术传承的课题,国画水墨山水画作以传统技艺在画作中溶入现代意象,才会从画中体现人们生活中的美,山水绘画*的“漓江风光”“云雾南山”这样的泼墨山水画,除了吸收其他画法包括西方油画、水彩画的技法外,也会刻意地画上几间现代民居或是高压电线架之类,或是几个现代装扮的人物,无疑不在追求与今天观众的沟通,无一不在企盼能引起他们与画作的“共鸣”。这其中的不断创新,为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是体现艺术的现代性,所有艺术门类都面临的课题,包括盆景。

盆景艺术自汉唐至今历时一干多年时间,也是在这样理念的艺术传承下,才有今天的艺术规律与内容。他意识到:传统盆景高深的理论与高难的制作与养护,对于一般的爱好者,显然是有些距离的,盆景自古是非有钱有闲(时间)又酷爱人不可及的。那刘晓的“艺景盆景”、山石盆景、微型盆景,还有市场上用超声波器生雾的雾化山水盆景、上海的壁挂盆景,不正是传统盆景艺术汲取了其它艺术文化的艺术创新形式。要承认它、认识它的,为传统盆景注入时尚元素的创新形式,是艺术进步的动力。这认识让余启明果敢地在《中国当代盆景艺术》书中另辟设置“艺术创新篇”,他将盆景创新之作入编书中、出版后获得不错的业内外反映。

体现时尚特征的创新作品,除了制作快捷养护方便的优势之外,现代人较以前各时期的城里人因对自然接触的减少,更需要感官的强刺激;因缺少室外环境,更需要绿色的视觉享受;因工作繁忙压力大,更需要绿色植物的心灵抚慰;被抑制的强烈意识需要渲泄、生活工作的压力需要释放,盆中造景恰恰可以作为。有了这样的认识,让他此后用了仅仅半年多的时间,收集了全国各地方包括港澳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创新图文和作者信息的资料。动力还有源自余启明身体内的一种求变创新冲动,几十年来在他的意识里都是:有着几十年的老树桩、典雅的盆钵、精美的几架、文皱皱的题名,这样的“套路”时间久了,也渐渐在他心中培养出逆反的心境,固态的思维让人抑郁,就像人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了,会想出去透透气,放纵一下自己。于是一种近乎叛逆的心计,在萌发、在生长,因为有了闲暇时间,近来越发地让余老有欲表达的冲动。

盆景新品的归类让余启明着实费尽心思,已有艺术形式与传统的内涵与创新作品美学观念的冲突。思虑了许久仍理不出头绪的余老,索性不再向深处挖掘,而是任性地就近路走了,以习惯的艺术思路在横竖方向作试探,结果得出要与京剧、音乐、舞蹈创新形式一样地也叫“现代盆景”!?评衡出了的称谓,让余启明一时没了胆略。名片上白纸黑字的盆景世家、盆景高级编辑、盆景协会名誉会长的印刷字,对他来讲虽不是什么思想上的“紧箍咒”,年事渐高的余启明还是有顾虑的。面对已经出现的东西,你不能视而不见,理性的潜意识告诉他:唯有疏导才有发展,堵是无益的。于是在《花卉盆景》之类的杂志上有了署名“秋翁”的几篇研讨“现代盆景”称谓与形式、内涵的文章,一石投出没见大的涟漪,更不见浪花,这让他踏实。随后更是图文并茂地介绍各种的盆景创新形式,他分别叫文化“初探”和作品“浮出水面”的说法,可进可退的作法,全然老年人的稳重与智慧。

初试牛刀后的理性认识,余老心中冲动愈发的强劲,为将自己多年“现代盆景”的研究成果公示于众,他相约老友盆景艺术家文华先生,共同编撰一部新作《现代盆景制作与赏析》的书稿,在书中他全面提出“现代盆景”的概念,书中囊括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作品有十二类型十七种。首次阐述了中国现代盆景的名词内涵、文化理念与艺术形式的分类。包括有他独创且还算贴切的装置盆景,还有山石盆盆景、壁挂式盆景、雾化盆景、塑石盆景、砚式盆景、戏文盆景、微型盆景,当然也有刘晓的采用景观式盆器创作的盆与景融为一体的所谓艺景盆景等等。书自然由园林出版社完成,但绝无走后门之嫌。熟识出版业的竞争,一向奉行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人原则的余老,也绝对不可能这样作的。因为书的选题好,而且多年的工作积累使手中掌握的图文丰富,于是书稿很顺利地就通过了社里的三级审稿,决定出版了,总编室交园艺编辑室编辑,又分派刘晓作责任编辑。 。 想看书来

九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