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关门打狗自然是省时省力,但是在什么时候关门也很重要。关得早就会打草惊蛇,关得晚敌人就要夺路而逃。

唐朝末年,地方上藩镇割据混战不休,朝廷中宦官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统治阶级拼命压榨百姓,民不聊生。终于在公元875年,爆发了在王仙芝、黄巢领导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继而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880年,黄巢一路取胜,最终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起义军却未乘胜追击。因此唐政府得以纠集残余部队,并像在安史之乱中向回鹘借兵一样,向当时的实力派军阀沙陀族李克用借兵,请他出兵帮助中央政府攻打黄巢的起义军。这是唐朝政府的传统,在唐太宗时期,唐朝把投降的少数民族武装放在西域地区,整编为中央政府的军队,这些军队为保卫西部领土立下了大功。进入唐玄宗的时代,唐朝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将领更为重用,自从平定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就一直通过和少数民族武装保持关系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一代名臣郭子仪就在回鹘人当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数次通过回鹘兵挽救了唐朝的危局。而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族人。

李克用在唐末的军阀中属于典型的实力派,也希望获得一些政治资本,于是就欣然接受了唐朝的乞援,率领精兵强将一万七千人南下助剿,政府军军力大大增强。第二年,唐军的反攻部署已完成,于是准备出兵收复长安。

义军和唐军在凤翔首先交火,义军将领尚让中了敌人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首战不利,黄巢发现唐军声势浩大,准备也很充分,加之是乘胜进兵直逼长安,所以在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之后,认为不宜硬拼。军事会议作出决定:义军全部退出长安,往东撤退。唐朝大军抵达长安,本来已经做好了打一场恶战的准备,却不见黄巢迎战,感觉很不对劲。唐军没遇到丝毫抵抗就进入了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他们自觉立下了大功,于是恶劣的军阀习气暴露无遗,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整日饮酒作乐欢庆胜利,城防十分松懈。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探子回报说:敌人已经得意忘形。义军看到时机已到,当天半夜时分迅速回师长安,义军攻城的时候唐军刚刚喝完酒,都在呼呼大睡。这时义军突然神兵天降,城上的守军不战而溃。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毫无戒备的唐军伏尸无数。黄巢在弱势的情况下勇于放弃,把敌人的战果变成了敌人的牢笼,用“关门捉贼”之计在一夜之间重新占据长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释义】

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乖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不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远交近攻尽管是野心大于实力的选择,但也绝不能随意利用,以下例子就是其最好的注脚。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