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在儿子稍大一点以后,我和他母亲就抱着他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及其各部分等所有能引起儿子注意的实物名称。总之看到什么就教什么,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等,使他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

几乎每天晚饭后我们都要带儿子出去散步。从家里到村口的教堂,一路上我看到什么讲什么,有意识地叫儿子注意:高高的树,矮矮的草丛,飞动的鸟儿,粗粗的木栅栏,路灯,楼房,马车,各种花草,各种人,还有忙碌的小蚂蚁……儿子被逗引得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一出门就指这儿看那儿,咿呀不休,说话也进步快多了。

当然,在实行这一教育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开始时,教一些孩子容易发的音和一些非常简单的话,只要每天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就必有所获。

3、 靠讲故事来增强与世界的亲和力

当儿子稍微能听懂话时,我和他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在我们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对他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于他是全然陌生的。所以应该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培养儿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最好的做法当然就是讲故事。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儿子的记忆力、启发想象、扩展知识。传授知识,死死板板地教,儿子不易记住。用讲故事的形式教,儿子就喜欢听,并且容易记住。所以,教育孩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除了给儿子讲故事,我还选择好书,清晰而缓慢地读给孩子听。我在这方面给诸位的建议是,给孩子读《圣经》。《圣经》是举世无双的,大家都公认,像这样的名著实在罕见,所以把它读给孩子听是最好不过的了。由父母清晰地读给孩子听,这是教孩子学好语言的最佳方法。此外,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还有,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应该要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在儿子还不会说话时,他母亲就给他讲希腊、罗马、北欧各国的神话和传说。等他会说话以后,母子两人就表演这些神话。我们向儿子讲述圣经故事时,有的还用戏剧的形式演出。

这样不断地进行生动的教育,终于有了成果。儿子到五六岁时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三万多个词汇,这即便对于一个15岁左右的孩子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4、 尽量丰富词汇

教育孩子语言的最重要之点就是尽快丰富孩子的词汇,让他们懂得道理。儿子的词汇训练一直受到我们重视。凡是他还不认识的事物,我们都要求女佣不用“这个、那个”的说法,只有对儿子已经记熟了的事物,才教他用代词称呼。另外,在给儿子讲道理时,总会遇到一些他不懂的词汇。这时,我们都是随时给他解释,决不稀里糊涂地绕过去。

当然,儿子这么小,那些难的词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然而这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让他立刻就记住或听懂,而是用解释生词的行为本身,教给儿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不求甚解”的坏习惯。

从儿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3)

德国有许多通俗易懂的童谣,我们当然不会视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顾。我们从儿子小时就教给他这些童谣,并且让他记住了它们。因为这些童谣的语调好听易记,所以大大有利于丰富儿子的词汇。不仅如此,儿子的智力也在阅读这些童谣的过程中很快地发展起来。儿子不到4岁就开始读书,这些书主要是以歌词形式写成的。

5、 反对教孩子不完整的话和方言

我反对教给孩子不完整的话和方言,比如教孩子“咂咂”(乳房)、“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这些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无益,这一点要特别引起父母们的注意。诚然,孩子学不完整的话和方言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许多父母也就认为孩子的语言从这些半截子话学起并无大碍,但是我经过试验发现,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如能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一般来说孩子都可以发出音来。

如果儿子本来可以学会的东西,我都故意不教给他,这在教育上就是极其愚蠢的了。正如雷马克所说的那样,一个东西如果不使用,就难以评价它的作用,同样,如果不教给孩子他们本来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么,他们的那种潜在能力就得不到发展。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