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1/4页)

伯邑考身为长子,本就是候位的第一继承人,而且自从伯邑考将他从朝歌营救回来之后,整个人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有苏妲己相伴,但也并未沉溺于花前月下之中,反而开始关心起了政务,学着如何处理家国大事,一声帝王之气已渐渐成型。

但相比之下,姬发虽为次子,但在处理家国大事的能力上却远超伯邑考,又与丞相姜子牙亦师亦友,如果说伯邑考即位可以当一个守成之主的话,那么姬发即位就绝对是开拓之主,如今天下纷乱四起,收成并非什么好的选择。

姬昌高坐于殿堂之上,俯视着朝中的文武百官,伯邑考与姬发各立于大殿文武百官两列之首,看着两个有出息的儿子,姬昌既高兴,同时也有些头痛,要知道,这可不仅仅是继承人之争,背后还牵扯到阐教与西方教的博弈,这一点姬昌很清楚,两教哪一个都不是他能得罪得起的,故而他只能一直拖着。

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年来,姬昌并未感觉到自己有任何衰老的迹象,面容一直维持在六十岁左右的样子,身体健朗得跟四五十岁一般,他曾替自己算过一卦,虽无法知晓自己究竟何日寿终,但卦象显示,他寿元正旺,至少也还有个十几二十年可活,如此这继承人一事都也大可不必着急。

如今纣王显然已经对西岐产生了忌惮之心,否则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再度招他前往朝歌,姬昌接到诏书之后,便为自己算过一卦,卦象显示为绝卦,十死无生,姬昌已年近百岁,早已看透生死,但他怕自己死后,西岐大乱,故而不敢擅动。

故而今日召见文武百官,共同商议此事,大殿之上,姬昌手持纣王诏书,正了正生色,说道:“诸位,今日召见你们,乃是因为本侯收到了来自朝歌的诏书,命我即可前去朝见纣王,本侯想要听听各位的意见,此次本侯该不该去朝歌。”

第三十九章 姬昌称王

姬昌这么一说,众臣纷纷议论纷纷,伯邑考第一个站了出来,劝谏到:“父亲,纣王突然召唤,必然不怀好意,上次召见父王,致使父王被困里七年之久,幸得上苍保佑,父亲才能得以平安回到西岐,若是此次再去朝歌,恐父亲会有性命之忧。”

伯邑考刚说完,姬发便接着说道:“父亲,如今纣王昏庸无道,殷商已然日薄西山,天下诸侯反叛者甚多,而我西岐在父亲的治理下日益壮大,此时纣王召见父亲,分明是忌惮于我西岐之强大,欲以父亲为质,使我西岐投鼠忌器,父亲不可前去。”

听到伯邑考和姬发的话,姬昌自然明白其中关键,但纣王乃是王,王命不从便是叛,姬昌自纣王之父帝乙在世便已是大商之臣,但若要行反叛殷商之举,他心中实在是有些抗拒,故而虽然明白其中关键,他还是难以抉择,这才召集众臣商议,看是否能有两全其美之计。

申公豹擅长察言观色,看到姬昌神色之中的犹豫,稍加思索,自然明白了其中关键,于是便出列说道:“侯爷,正如二位公子所言,纣王如今残暴不仁,侯爷此时前去,必有性命之忧,侯爷看透生死,前去朝歌也无妨,侯爷此时心中怕是在想,以自己一己之身换得西岐平安,也是值得的。”

姬昌听到申公豹之言,神色一变,显然是被说中了,但申公豹又接着说道:“但侯爷可曾想过,纣王忌惮西岐,并未只是忌惮侯爷,恐怕更多的是忌惮西岐的富强,侯爷即便愿意牺牲,恐怕纣王也未必会放过西岐,到时以侯爷为质,纣王大军攻入西岐,西岐百姓必将生灵涂炭,还请侯爷多为西岐百姓考虑,三思而行。”

申公豹着实聪慧,姬昌年近百岁,看透生死,愿意为西岐牺牲,若以他自身安危劝阻,未必会有什么效果,但若是西岐百姓之安危相劝,以姬昌之仁德,必会听从劝阻,申公豹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开口劝谏,显然他这话是打在了姬昌的软肋上。

姬昌听闻之后,神色大变,若按申公豹所说的这种可能,那么西岐必然覆灭在即,以伯邑考和姬昌的孝顺,又岂会不顾他之安慰而抵抗纣王,姬昌看着申公豹,有些急切地问道:“国师,王命已至,我若不去也必然会引来纣王大军讨伐,届时必将天下动荡,西岐遭殃。”

申公豹听后,心中叹息,姬昌到底是凡人一个,虽精通周易八卦,但眼界还是窄了点,如今量劫已起,明面上虽是王朝争霸,但实际却是四教争锋,即便现在商朝实力还是高于西岐,但西岐有阐教和西方教做后盾,也差不到哪去,若真打起来,西岐未必会吃亏。

其实申公豹也看得出,不是姬昌畏惧纣王,而是他不想反,可惜天下的事不是他不想就万事大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