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因为,具体到一个人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你这一小节标题是“选校只看排名,那是糊弄自己”,并没强调是不应往“好”了看,还是不应往“坏”了看。

而文章中,却只着重谈了不自量力,光往“好”了看的弊处,为什么没谈另一面呢?

选校只看排名是糊弄自己(2)

这个问题发现得好,下面就要说到这儿。

首先,这不是我们的疏忽,而是因为,排名靠前的大学,尤其是名校,淘汰率极高。

如果你“高”估了自己,结果造成“笑着进来,哭着出去”的结果,不仅耽误时间,浪费金钱,而且对自信心是一个沉重打击。调整及恢复过来,是要花不小力气和时间的。

而若是“低”估了自己,调整起来,则要简单得多——可以凭你的成绩申请转校。

我们说“只看排名,那是糊弄自己”,主要想指出的,还不是“高”估与“低”估的问题,而是为后面要展开谈的专业问题做铺垫。

因为,一个学校其排名再靠前,几十乃至上百个专业也不可能都优秀、都有名。

而一个留学生,既然在异国他乡从政的机会比较小,那么,比较实际的操作方法,还是选一个将来容易在职场安身立命的专业去读。

而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学校排名的次序,远远不如一个受到职场青睐的专业更有竞争力。

有读者想说:那我去读一个名校的好专业,岂不两全其美?

那自然是毫无疑义的了。

可问题是,名校的好专业,势必聚集了一批精英。

即使开始不全是精英,等毕业时,经过几年淘汰,也只剩下了精英。

阁下如有这等实力,自然是两全其美。

可若属于对自己“高”估了,那岂不是“糊弄自己”?

那么,作为一个留学生及家长,什么时候该看一看,或说一说,自己或自家孩子所读大学的排名呢?

我们以为,是在你读了一段时间,并且感到自己比较适合之后。

那时,你再顺便看一看,发现自己所在学校,只要排名不是倒数第一,就会有欣慰感!

即使排名是倒数第一,可如果所学专业好找工作,而且本人门门功课都是一次通过,那油然而升的满足感,可是充满含金量的。

因为,没通过,就要重读;重读,就要重新付学费,就要多花钱。

所谓满足感,就如同买了一辆价不高,但养得起,且小偷看不上眼,又质量过关,还挺皮实的国产车,开着省心,停着放心,除了牌子不靓,没别的毛病。

如果你还觉得自己所上的大学排名不理想,心里有点不平衡,或者很遗憾,那就这么想想:假如车主本身是一个平常人,即使开上了著名的“宝马”小汽车,难道就能摇身一变,成“名人”啦?

这一节讲了那么多泼冷水的话,其本意,决非是要拦着大家去读名校,而是希望能量力而行。

因为,孩子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敢想敢干;

家长如果也“望子成龙”心切,那么,一个好大喜功式的“大跃进”规划,便会很容易形成。

而在“大跃进”式规划形成的前后,往往会忽略,或者根本没人会想起查阅一下,去年美国“常青藤”的几所大学,加上另外十几所名校,其能吸引留学生的那些系,分别才招收了多少中国孩子。

很少的!同学们。

别说几十个申请者竞争一个名额,就是几个申请者竞争一个名额,落选的机率也是不小。

如果你在申请时,再没有其它大学作保底,那么,耽误的时间,会把整个留学规划向后推延。

而且,从趋势上看(即:对比几年前的招生情况),也不乐观。

据透露,很多系,招中国孩子的人数,都已经低于招印度孩子的人数了。

有的系,干脆一个中国孩子也没招。

有人说,这是种族歧视的一种表现。

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就因此爆发过游行请愿。

有人说,这是中国留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结果。

一些中国孩子被录取之后,进了大学就转系(去学相对热门、相对好找工作的系)。然后,还想把奖学金带着走。

还有人说,这从根本上讲,还是美国大学经费连年短缺所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