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野锩Γ�褂幸桓鏊�碌鞑蝗纫踩梦野镒诺鳌�

一开始我寻思这些老外妈妈怎么就知道自己聊天,都不管孩子。后来我意识到,人家并不是不关心孩子,这是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呢!遇到问题大人不在场,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在解决不了问题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啊!

曾经和几个妈妈一起讨论教育孩子的问题,话题转到什么样的妈妈是孩子眼中的好妈妈。我们都回想了小时候的成长历程,大家的妈妈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都不一样,有的妈妈是农村妇女,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是工人还有教师等等,讨论到最后,大家的一致结论是:对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也给孩子充分自由的妈妈是好妈妈,最差的妈妈就是那种事无巨细都要管得死死的妈妈。

所以,父母们,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吧!做一个孩子眼里的好父母吧!在家中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孩子的意志也有得到实现的机会。也许他们选择错了,但他们会从失败中学到宝贵的教训,他们更会从成功中得到自信和满足,这是孩子形成自信独立人格的关键。

美国老师重建孩子的自信

朋友的老公来美国进修,她和女儿小英暂时留在中国生活。小英上幼儿园大班,写字总是写不好,歪歪扭扭的,作业本每一页都擦得黑乎乎乱糟糟的,老师总跟小英妈妈反映要在家里加强训练。于是妈妈就每天陪着小英做作业,可一看她写字妈妈的火气就“噌噌”地往上冒:“你看看你这都是写的什么东西!你能不能用心一点、仔细一点?你给我重写!”小英重写之后,依旧是歪歪扭扭的,妈妈气得用手指使劲戳她的脑袋,问:“你这是不是猪脑袋?嗯?你像谁了?我怎么会生下你这么笨的孩子?”

小英含着泪,一遍一遍重写,可是越写越糟,妈妈就越来越气,气极了一把夺过她的写字本撕个粉碎,扔到地上。

小英低头看着那些写满了字的纸片,脸上的泪水“哗哗”地往下流。

她变得越来越内向,脸上很冷淡的样子,很少笑。妈妈给她报了才艺班,她死活都不去,说自己学不会。妈妈说得严厉了就低着头不吭气。老师说小英上课从来不主动发言,也不怎么和别的孩子玩,在班上就像个影子一样。

就在这时,小英爸爸给她们母女寄来了去美国探亲的手续,妈妈领着小英到美国来探望爸爸了。

按照年龄,小英在美国上了小学一年级。她在中国时就不爱讲话,到了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更加怯生生的。第一天上学回来,她告诉妈妈别人说话都听不懂,她不要去上学。

妈妈说:“不上学怎么行?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话是这么说,妈妈在心里面非常担心孩子的适应问题。

可是很快,妈妈发现小英变了,她的表情变得活泼起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说话也多了很多,叽叽喳喳的,经常笑出声来。

小英妈妈看到孩子的变化,心里很纳闷。

刚到美国,妈妈自己什么都要从头适应,并没有花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变化应该和学校有关。她仔细问过小英上学的情形,搞清楚了小英的变化得益于她的老师。

美国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是全科制,他负责哪个班,那么这个班的算术、语文、科学、历史这些主课统统都由他来教。一个班只有二十个学生,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会有非常深的了解,也会有很深的影响。

小英刚来时,老师看到她语言不通,怕她无法跟上班级的活动,就把班上的女生排了班,每天都有一个女同学负责陪伴小英:领她一起上厕所,到食堂吃饭时帮她打饭,课间带着她去操场,排队时拉她一起站好。老师看到小英上课时唯唯诺诺的,就努力挖掘她的长处。小英会做超出十位数的加减法,老师不住地表扬她数学学得好,很厉害,让她到前面算题给大家看。小英看不懂英文,老师只写算式,让她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老师还把她的数学作业贴到墙上让同学们学习。小英喜欢做手工,老师为了增强她的自信,特意把她做的手工摆到教室的展台上让同学们欣赏。

小英写中文歪歪扭扭,写英文也好不到哪里去,依然是乱七八糟的。小英写字时,老师站在旁边左看右看,挑出一个写得比较好的字母说:“你看,你这个字母写得多整齐好看啊!如果其他的字母都写成这样,就更好了。我知道你是个聪明又努力的孩子,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对吗?”小英听老师这么说,不住地点头,然后就静下心来一笔一画地用心写,慢慢的,每一个单词都写得比较工整了。

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