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交易效用理论最早由芝加哥大学的萨勒(Richard。 Thaler)教授提出。他设计了一个场景让人们来回答:炎热的夏天,你躺在海滩上,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喝上一杯冰凉的啤酒。在你做白日梦想着那杯自己最喜爱的啤酒时,你的同伴要去附近的电话亭打一个电话,正好可以帮你看看附近的小杂货店有没有啤酒卖。他要你给他一个你愿意出的最高价钱,如果啤酒价格在你出的价格之内,他就帮你买回来,高于这个价格他就先不买了。那么你最多舍得花多少钱在这个小杂货店买一杯啤酒呢?他让一组人回答这份问卷,最后统计出的平均价格是1。50美元。然后他把这个问卷中“附近的小杂货店”改成“附近的一家高级度假酒店”,把新的问卷给另外一组人做,让他们出一个最高价钱。你知道做了小小的改动之后结果有什么变化吗?改动后统计出的平均价格是2。65美元。同样是在海滩喝一杯买来的冰啤酒,从酒店买和从杂货店买来的相同的啤酒是没有差异的,既不会因为在酒店买而享受到酒店里优雅舒适的环境,也不会因为杂货店的简陋而有任何损失,但为什么从酒店里购买的话人们就愿意支付更高的价钱呢?

一般来说,人们总会很宽容地对待酒店里商品的高价,在商品对你自己的实际价值相同的情况下,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更高些。换句话说,如果最后你的朋友帮你买回了啤酒,并告诉你是花了2元钱从酒店里买来的,你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你不仅享受到了美味的啤酒,还买到了便宜货,比你的心理价位节省了0。65美元,获得了很大的交易效用。但是如果你的朋友说是从杂货店买来的,你就会感觉花了2美元是吃亏了,虽然喝到了啤酒,心里却是不怎么高兴,因为此时你的交易效用是负的。可见,对于同样的啤酒,正是由于交易效用在作怪,而引起人们不同的消费感受。

正常的傻瓜通常在交易中会受到无关参考值的影响,过多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消费决策总是受到一些无关的参考值的影响。就像买被子,现实中我们总不可避免地会去拿现在的价格与原来的价格比较,并从它们的差额中得到满足,即获得交易效用,然后选择那条比原价便宜的最多的被子,为自己得到一个合算的交易而沾沾自喜。又如决定是否要买“好梦”药片,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会将现在的价格和其在上海的价格比较,如果现在的价格比上海的便宜,我们就会更愿意买,反之则不愿意买。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购买地给相同的啤酒出不同的价格,仿佛一样的啤酒,从杂货店买来的和从酒店买来的喝在嘴里会有差别似的。

但是事实上,被子的原价和“好梦”在上海的价格是完全不应该影响你的购买决策的,因为对你而言,被子的原价和“好梦”在上海的价格不仅是无关参考价,而且是不可得的参考价。同样,啤酒在杂货店里卖的价格和在酒店里卖的价格也与你品尝啤酒的美味无关,它们也是无关的参考价。你需要关心的只是物品本身可以带给你的实际效用和它现在的价格。

看到这里,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在平时消费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因为抵不住大减价的诱惑而去购买自己其实并不是最想要的商品呢?打开衣柜,里面是不是有不少衣服是你因为经不起商场打折促销的诱惑而购买的,而现在又是被你闲置一边高高挂起的?认识到交易效用后,你应该明白,当初刺激你购买的也许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这个折扣,也就是“贪便宜心理”在幕后操纵着你的行为。交易效用的存在很好地解释了促销对消费的刺激,难怪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商场,几乎都可以看到各式各类的促销广告呢。

与合算交易偏见相对应的是不合算交易偏见,这两种偏见就像硬币的两个面,其实反映着同样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在美国,很多商品都会阶段性的降价促销,促销活动可能持续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以后,又恢复到原来价格。等过一段时间,这个商品又会再次降价。这种阶段性降价规律适用于很多商品,美国老百姓也对它了然于心。现在有一种冬被,原来的价格是300美元。其中有一个星期做促销,促销价格是200美元。天气转凉以后,有两个人都到商店来买这种被子。第一个人到商店的时候被子前一天刚刚做完促销,价格刚刚从200美元回升到300美元;第二个人来商店的时候这种被子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做过促销了,现在按原价300元销售。如果这两个人本来都觉得300美元的价格是符合他们的心理价位的,那么你觉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