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 (第1/4页)

“怎么回事?李多寿去看看!”章钺脚步不停,顺走廊前往贵宾馆。

李多寿还没去,一名押衙伙长跑过来禀道:“使君请留步!门外有一群人喊冤,赶他们也不走,闹腾一上午了!”

“喊冤?让他们去城东州衙找刺史、兼度支使杜常兴!或者找观察判官、兼榷税使郝守仁,节度府衙不管这种破事,再说大过年的,谁有那功夫。”章钺挥了挥手,没好气地说。

“要不去看看吧!什么案情?”封乾厚倒来了兴趣,在后站住问道,章钺听他这么说,便也停步。

“他们状告观察判官郝守仁断案不公,州衙录事参军胡文庸昨晚在家被人缢杀,苦主咬定是盐仓镇梁家所为,今天早上州衙郝守仁接报,带着司法参军及一干差役逮捕了梁氏家主,但梁家又不认,带着家中奴仆跟来州衙鸣冤,州衙不予理会,便又跑到这儿来闹。”押衙伙为解释说。

“刺史杜常兴住在州衙吧?派人去传我命令,让他亲自出面召集有关职司侦查断案,不得有误!”章钺严厉令道,这种民事诉讼就是州衙直管,节度府衙只是总领,主要还是治军的。

“要不我与李多寿去州衙,顺便了解监督一下!”封乾厚笑着请示。

章钺点点头,并不反对,进了驿馆,里面两边厢房全住满了人,都是随从王朴前来的禁军士兵,足有两百人。常住这儿的役夫、仆从、官籍奴婢等有三十几人,忙进忙出地张罗照顾。这驿馆的日常开支都是府衙承担,开支可不算小。

问过一名役夫,得知王朴住在里面正院,章钺带着两名押衙随从大步进去,见堂上正烧着炭火,王朴与两名军官正围坐在火炉前取暖。

“文伯先生可还住得习惯?衣食供应没短缺吧?明日就是除夕了,要不要调两名婢仆前来伺候?”章钺步入正堂,笑着拱手问候。

王朴现年五十三岁了,算是长者,正式场合称官名,章钺现在是私下会见,便称先生并冠以表字。

“不必了!元贞请坐吧!东京城在扩建,某为权知开封府事,可没空久留,初一便要启程回京。”王朴点点头婉拒道。

“这么急么?路上冰雪未曾化开,怕是很不好走吧?”章钺上前,在装了炭火的铜盆前围坐下,伸出手烘烤。

“那当然了,陛下准备开年便御驾亲征淮南,某怕是赶不及,说不得还要去淮南复命。来时是腊月中旬,从东京出发好不容易赶来,本要去会州考察,结果被你那幕僚劝留,只好就近巡视了泾、原四州,但会州的情况还是一概不知,元贞可有以教我?”私下相见,王朴态度倒缓和不少,正色问道。

“文伯先生有意,那我便具体说一下。”章钺想了想,理清了一下思路,认真道:“先生这是二次来泾州了,对关西诸州庶政应该比我清楚,别的方镇不知道,但泾原四州情况极其糟糕,一个中州才两千户,在册口数六万人不到,这无论如何都说不通。以这个户数来收税,能收上来多少?而四州兵额为六军一万五千人,至今我都不知道是怎么供养的。”

“这个局面从唐末以来便是如此,你若有办法,当然可以整治。”王朴苦笑道。他当然知道,豪族大户兼并土地,州衙收取税粮,一般是诸多豪族分摊一部分,其他就着落在庶民身上。

这种情况在中原各地也很常见,关西则更甚,如果单从治理地方来说,与其征讨淮南产粮重地,不如大力改革流弊,增加税收后加强禁军,照样能威服周边小国。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五代以来,官制重叠,政治局面太坏,地方与中枢的关系也很松散,上下脱节以致无法形成合力。

“好吧!这个要从长计议,会州是新兴之地,人口构成也比较简单,由驻军家属、移民、归化羌部这三者组成,并无豪强大族。所以收税的话,只要州衙一声令下,就可以全额收取税粮,但目前移民村落新建,荒地开垦的不多,治安秩序才刚建立起来,民众是靠作坊做工、垦荒等谋生,只能半税。但这点税还不足州衙开支,靠盐、马等微薄收入完全是入不敷出啊!

明年还得对凉州用兵,后勤军粮泾原诸州无力供给,永兴军若不调运,拖到秋后的话,折逋氏已完成对凉州各族的整合消化,那么凉州就永远地丢失了!”章钺侃侃而谈,又把话题扯到了战事上。

“朝中诸公的意思是,所出兵力最多两万,永兴军可调给部分粮草,泾源和朔方两镇也凑一些,不能拖累到淮南战事所需粮草。因为刘词腊月病逝,这事拖拉了一下,开年就可以开始运粮了。但话说回来,打下凉州自然还是要移民,之前会州移民就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