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无冕元帅 序言

无冕元帅 序言

朱楹

翻开青史,有时会看到一种怪现象,时空的颜色被一些人任意地涂抹,历史好像真的是一位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史实终究像一座大山不可动摇!想推倒它的人必然自折手臂,到头来还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粟裕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六次负伤,功高如日月。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后一个年代,粟裕由毛泽东亲自点将,进入中央军委统帅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对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方略,有效履行了统率机关的职责。几年后,粟裕被撤销总参谋长的职务,调进军事科学院工作。其原因是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对粟裕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政治风云变幻,此后,粟裕的历史形象被人随意歪曲,粟裕的历史贡献被人随意抹杀。直到粟裕去世10年后,才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联名发表文章,给予平反昭雪,一桩长达36年的冤案,才得以了结。

一个历史真实的粟裕,从此进入了政治、军事、文学、影视舞台,粟裕研究方兴未艾,并且成为广大军史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人民为粟裕重塑形象,把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在这种正本清源的氛围里,张雄文同志写出了《无冕元帅——走近真实的粟裕》一书,为粟裕的研究增添了一株奇葩。我第一次看到张雄文同志的文章,是2006年8月他在《粟裕研究资讯》上发表的一篇《抗美援朝挂帅第一人选》,该文史实详尽,论据有力,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曾向人打听他的情况,知道他是湖南人。之后,他因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之便,常来我家访谈,并送来他写的这部书稿给我看。交谈中,我才知道他从未在部队工作过。然而,他在书稿中反映出对军史战史的博学,对粟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论点的入理剖析,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在大量真实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笔法,衬托、展现、刻画人物,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这部书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关于粟裕历史与理论的一部佳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好书,同时又是作者以勇敢精神凝成的思想结晶。

粟裕是一位在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做出独特贡献的重要人物。目前,真实的粟裕尚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继续清除迷雾,科学公正地评价粟裕的高尚品德和历史贡献,进一步认识粟裕军事理论的科学价值,是时代赋予今人的责任。这部书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对粟裕的在天之灵是一份虔诚、庄重的告慰。我为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故为序。

2007年10月于北京

注:序作者系粟裕大将生前秘书,《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粟裕传》编写组组长。

。。

前言 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1)

20世纪80年代初,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的力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传入内地,人们立刻在诸多耳熟能详的文学家之外,惊奇地发现了三大巨匠:钱钟书、张爱玲和沈从文。从此,“钱学”、“张学”、“沈学”风靡文艺界,文化人说《围城》,谈张爱玲,聊《边城》,几乎离开了此三人就谈不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人们渐渐明白:曾经囿于某种既定基调筛选而编写的现代文学史是粗糙、片面的。从而破除了原来若干文学巨头的神话。

无独有偶,军史上也有这一现象。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东野战军负责全军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领导和指挥全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在战役指挥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军事核心人物粟裕,长期受到压制和埋没。其赫赫战功遭到贬低、转移、淡化乃至磨灭,几近从军史上消失。一些军史出版物将解放战争明明是粟裕提出的重要建议及其重大行动,笼统改写为“华东野战军”、“华野首长”。中央军委与毛泽东曾明示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指令粟裕承担一个方面军的军事指挥重任,在一些出版物中,与华东野战军领导人有关的履历介绍及军队序列中却根本不加说明。粟裕曾在解放战争三分之一的关键时间段里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与政委兼前委书记,独立统率一个方面军,有些正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