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八月四日午时

就在这一天,华东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给粟裕写了一封长信,予以批评。信中从苏中战役讲起,列举第二次涟水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蒙泰战役和孟良崮战役,认为深为毛泽东赏识、屡创全国战争佳绩的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谭震林将信先给陈毅看,并请陈毅转交粟裕。陈毅看后,同意谭的观点,认为“对粟有帮助”,当天即将谭震林的信转交粟裕,并邀粟裕彻夜长谈。

粟裕看完谭震林的信,觉得许多观点不好苟同。于是写了一封复信,寄给当时已远赴胶东地区的谭震林。信中说:

“你们都不同意我那电稿上的意见,而认为‘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我承认军事部署上确有错误,战术上确很低劣,这些我应负其全责。但我仍认为‘过分乐观’是南麻临朐战役未能取胜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过分乐观而发生轻敌,由于轻敌而企图‘啃硬核桃’,企图‘一锅煮’,企图歼灭十一师后乘胜歼二十五、六十四等师,而与叶陶各纵会师蒙阴。因此部署上就以攻坚为主,而不以打援为主。这种乐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觉得你比我和陈军长(陈毅)更乐观,而有过分乐观的表现。”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5)

“……此外在你的来信中所提起的另外一些批评,有些是与事实不符的,而其中有一些并不是我处理的,而是你自己处理的,这大概是你已经忘了。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加以说明。”

“……总之,自卫战争以来,一切军事部署上、战术指导上的缺点、弱点和错误,我应负其全责。”

这段公案的是非曲直,历史与事实自有公断,后人不好妄加评说。但它清楚地表明了一点:受批评的粟裕显然是华东野战军的实际主要军事指挥员。

令人意外的是,收到粟裕自请处分电报的毛泽东,很快于8月6日复电粟裕,说:“粟裕同志支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在这之前,毛泽东于8月4、5两日还连发5电,要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作战,配合刘邓跃进大别山的行动,其中4日午时电说:“山东主力(指陈、唐、叶、陶等5个纵队)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同时指令“陈(毅)率6、9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2、7纵会合,从反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但你们的供应重心应转至鲁西南。”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交粟裕独立指挥,并特意指出华东野战军的供应重心放在粟裕即将抵达的鲁西南,表明中央军委对粟裕指挥环境的理解,并依然给予充分的信任。

毛泽东发来电报慰勉的同一天,华东战略区的中央代表机构华东局也复电粟裕并报中央军委,热情称赞粟裕:“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极大。近两个月来的战斗,虽未能如五月以前那样取得伟大胜利,却已给敌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均较大,主观上虽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只要善于研究经验,定能取得更大胜利。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毛泽东和华东局对粟裕均慰勉有加之后,陈毅很快于同一天午时致电中央军委并华东局,称赞粟裕:“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又说:“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陈毅的这份电报,明确指出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裕负责,并肯定了这是华东野战军过去常胜的原因。显然,这再次给历史提供了粟裕是华东野战军实际主要军事指挥员的有力证明。

1947年8月,在粟裕的建议下,陈毅也同他一起出击外线,共同指挥华东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但是,他很快离开了华东野战军总部,直到1948年4月才返回。在近五个月的时间里,粟裕独立负责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党政军的全面工作,并一度指挥陈(赓)谢(富治)大军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其他几个纵队作战。1947年12月20日,毛泽东致电粟裕,授予他指挥陈赓部队的职权:“提议由粟亲率(一、三、四、六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1948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