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取�

中央军委于11月9日复电粟裕,决定采纳他的建议时指示:“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11月16日,中央军委致电刘陈邓,并粟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这个关于组成总前委的指示,重点强调的还是“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的统筹解决问题。11月23日,中央军委在提出“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总方针”时,再次指出:“解决粮食问题是实行此项总方针的重要环节”。

但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时,随着战线迅速西移,后方和前方的距离愈来愈远,战局扩大,粮食供应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全军进入豫皖苏地区后,战场吃粮人数约计130万,其中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地方部队20万,随军民工5万,后方临时转运民工15万;华东野战军部队及新兵、俘虏共50万,随军民工20万,后方转运民工20万。另有马匹4万,抵10万人消耗。每人每天以2斤加工粮计,每日共需加工粮280万斤。如不及时解决前方的供给,势必将影响到整个战役的胜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2)

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全部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协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结束后,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说,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但粟裕作为总前委委员和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从淮海战场的全局出发,敏锐地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一天,他与陈士榘、张震共同签署致电邓子恢、李达并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央军委,“建议迅速召开一次包括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方面代表之联合支前会议”,通盘运筹,解决好粮食供应方面的复杂问题。

在电报中,粟裕将自己军事上精于筹算的特长发挥在了后勤上,从宏观上分析了整个战役粮食供需形势,又从微观上精确计算和设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央军委于12月20日复电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华东局、中原局、冀鲁豫党委、华中工委指示:“粟陈张十二月十五日关于战区粮食供应情况电悉,如刘(伯承)、陈(毅)尚未动身,请小平同志考虑召开一次总前委会议,讨论今后3个月的粮食供应、弹药补给、交通运输及其他有关后勤支前的工作”。华东局也于12月21日复电粟裕等,表示:“同意召开4个地区的支前代表会议,共商支前有关问题。华东局即以傅秋涛代表出席”。

而在中央军委12月20日复电粟裕等人的时候,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于12月17日晚上至18日在蔡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召开的总前委会议已经结束,刘伯承和陈毅会后已前往西柏坡中共中央开会。这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的唯一一次会议,着重讨论的却是未来的渡江作战和部队整编问题,并且决定由粟裕和张震负责起草渡江作战计划。

12月26日,根据粟裕的建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邓小平在不能再次召开总前委全体会议的情况下,指定刘瑞龙、傅秋涛主持在徐州召开有4个根据地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代表参加的联合支前会议,明确了任务分工,规定了工作要求,使各地的支前工作更加通力合作,互相配合,顺利解决了淮海战场面临的粮食供应等问题,保证了淮海战役支前任务圆满完成,也为战后部队休整以及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斯大林在记事本上写道:奇迹,真是奇迹!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作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对比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辽沈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