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克国民党重兵把守、坚固设防的山东省会济南城,歼灭国民党军万人。蒋介石对美国人说,“过去不惜任何牺牲以坚守坚固据点或主要城市的老战略必须改变”。济南战役以前,美国舆论界说,“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尚未达到夺取国民党任何一个防守较强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现在,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17)

直至1948年10月19日,弹尽粮绝、突围无望的长春守军才被迫投诚。至此,孤城长春在重重包围下坚守了7个月。

最能让毛泽东下决心首选粟裕的原因,还在于林粟二人分别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决战中的表现。

辽沈战役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歼灭国民党军万人。从战役的设想到战役的实施,毛泽东一开始即盯着锦州,以关住东北的陆上大门,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而林彪对锦州这个战局关键的认识是比较滞后的。早在1948年7月30日,毛泽东即电示林彪攻占锦州,电报说:“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一个月后,毛泽东又指示林彪确立两个“决心”,即“确立攻占锦(州)、榆(关)(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林彪则在攻打锦州还是攻打长春问题上多次犹豫、反复,毛泽东于10月3日连发两份措辞严厉的电报予以批评,其中17时电称:“在五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八第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因新五军从山海关、九十五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10月4日,毛泽东又致电林彪:“你们决定以4纵和11纵全部及热河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葫芦岛方面之敌,以1、2、3、7、8、9共六个纵队攻锦州,以5、6、10、12共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锦之敌,以九个独立师对付长春之敌,这是完全正确的。你们这样做,方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纠正了过去长时间内南北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此项想法,故在事实上未生影响)。我们过去一个月中曾有多次电报叫你们如此做,你们到现在才想通这一重要点,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两锦方面。虽然在时间上应当一开始就如此做,从你们部队开始行动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个月之久,你们才把攻击重点问题弄清楚,重新增加两个纵队到两锦方面去,可能对于作战要受一些影响(是否有影响及影响之大小,要看作战结果如何才能定),但是平分兵力的错误算是纠正了。从这件事你们应取得两个教训:第一个教训是,你们的指挥所应先于部队移动到达所欲攻击的方向去(这一点我们在很早就向你们指出了),由于你们没有这样做,致使你们的眼光长期受到限制;第二个教训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此后,林彪才率军于10月5日至15日攻克锦州。东北野战军副政委陈云在1983年8月9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得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

辽沈战役后期,毛泽东一再强调要求林彪控制营口,但林彪被杜聿明的“声东击西”之计所迷惑,没有及时控制该地,使国民党军撤走了万余人,显得美中不足,令毛泽东感到遗憾。

营口位于辽河口,是廖耀湘兵团和沈阳国民党军从海上撤退的唯一港口。攻克锦州,封死了国民党军从陆上逃走的可能,而海上大门还没有关上,国民党军有可能抢占先机,占领营口,掩护其大军从海上顺利退走,使毛泽东封闭蒋军于东北予以全歼的战略计划落空。因此,早在锦州攻克后第三天,毛泽东即告诉林彪:“我们所担心的是沈敌从营口撤退,向华中增援。”“提议在日内长春解决后……攻长各纵及几个独立师应迅速全部南下,位于沈阳、营口之间……并须以一个纵队控制营口,构筑坚守阵地,阻绝海上与陆地的联系。”10月19日16时,毛泽东又指示:“你们仍应考虑部署有力兵团于营口有其西北与东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