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 (第1/4页)

因为徐阶主持《故训》的编纂工作,把江南的博学鸿儒一网打尽。统统请到家里来。这些人训诂辞典还没做出个样子,诗集散文已经搞出两三部了。正因为如此,江南学子纷纷前往华亭求教,一时间将华亭县堆积成了文学高地。

徐元春近水楼台先得月,本身才学人品又是颇为不俗。加上徐阶的有意照拂,很快就被众多鸿儒所青睐,有问必答,言无不尽。

“之前很长时间,都觉得自己今是而昨非,学业上简直有一日千里之感。”徐元春欣喜地说着。他旋即想到徐元佐二十岁前不能下场,强作自然地将话题转到别的方向去。

“小弟最近也颇有所得,在主持机械厂。”徐元佐道:“这厂子做出来之后,织机和纺车的成本能够降到三两左右,小康人家都能购置了。”

“似乎的确不贵。”徐元春道:“今年过年,大父给了我一百两银子,现在银子不值钱了么?”

徐元佐哑然失笑:“因为去年家里入账二十四万两,而出账全都被广济会涵盖了。”

“这一出一进,家中竟然有如此大笔款子!”徐元春虽然不好财物,但还是被吓了一跳:“敬琏真是……真是当世陶朱!”

“其实也没什么。”徐元佐笑了笑,心中暗道:我都把手伸进税收这一块了,若是这样都还赚不到钱,岂不是太无能了?

徐元春还是忍不住赞叹了两句,方才拉着徐元佐开席吃饭。家中喝酒是有定量的,两人也分了二两黄酒,互相又聊了些学校里的事。正好徐元佐需要徐元春帮着想想,是否有人会对他的生员资格产生威胁。

“若说有人惦记你,那是必然的。”徐元春想了想,道:“你名声既大,且又如此极端,难免给人谈资。不过这些事你也不用放在心上,真要革你功名,只有知县上报提学才行。即便提学来华亭巡考,或是吊考我华亭生员,也要听听知县的说法。”

徐元佐总算放了心,心中暗道:明日走之前还是要去拜访一下郑老师,大的礼物不好带,值钱又清雅的东西总是要带点。

国朝为了防止地方官以权谋私,不许地方官在本辖区内置办产业,包括重礼也会被巡按御史所弹劾。有这样的三尺法高悬,胆小的官员其实都能乖乖站在红线之外。

徐元佐问元春要了两幅徐阶的字,既清雅,又实惠,而且郑老师绝对不会不要。前首辅的墨宝,就算郑岳日后高位致仕,也值得传给子孙珍藏。

郑岳这回见到徐元佐,面色红润,气色极好。并非单纯因为心情好,更是因为生活改善了许多。

玉玲珑已经不再是拿百字百文钱稿费的自由撰稿人了。徐氏书坊与她订了合同,以每月五两银子的费用买断了她的笔名,而且稿费加倍。

玉玲珑是郑岳的小妾,她的收入就是郑岳的收入。有了收入,郑岳自然知道该如何改善生活,再不需要精心计算朝廷那点禄米。以及学生的馈赠。

徐元佐与郑岳聊了一会儿,便要告辞,却见李文明进来了。

自从李文明给徐元佐从绍兴找了十来个师爷,两人之间的关系和纽带就更紧密了。他见了徐元佐,颌首示意,径自上前对郑岳道:“东翁。苏州那边来了公函,发在府衙,是漕粮转运之事。”

郑岳也不避讳徐元佐,问这师爷:“怎么说?”

李文明答道:“部院的意思是苏松漕粮都运到淮安,由淮安出海。”

郑岳道:“本来松江粮税就要入淮安仓的,但是漕粮直接从太仓、刘家港出海不是更便捷?”他知道自己学生是支持海运的,而海运的确有利于国家朝廷,他支持起来也是理直气壮。

“海刚峰的意思,大概也是指望这批漕粮有些别的用处。”李文明看着徐元佐。低声答复郑岳。

徐淮兵变民乱,海瑞首当其冲。朝廷给他加了“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八个字,现在他等于军政一手抓,什么都要管。说起来灾民的事也好办,给他们吃的,安置住处就行了。乱兵也简单,剿抚并用,许诺既往不咎。招安回来继续吃粮。然后杀两个领头的,上下就都满意了。

可是这些举措关键在于两个字——钱粮!

没钱没粮能干什么呢?

海瑞思来想去。首先开仓济民,这是必然之事。然而肯定不够,所以就只有动动脑筋了,看往来钱粮之中能否先支借一部分出来应急。正好朝廷要开海运,那么叫苏松漕粮运到淮安出海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到时候能否全额运抵天津卫。那就很难说了。

“海刚峰不怕圣天子降罪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