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1/4页)

下属?还是盟友?她又是否信任那个已侍两主的男子?

贾诩这半生见过了太多的背叛与阴谋,深知御将远比御兵来得困难。须知一个人的才华与他的品行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少诸侯都习惯于将自己的亲戚、同乡委以重任以求安心。然而一个眼中只有亲戚、同乡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像董卓,像袁绍。但太过信任下属,又难免会重蹈丁原的覆辙。信与不信,关键还是在“识人”二字上。

想到这里,贾诩味深长地抬头望了一眼,前方正在与张颌交谈着的蔡吉,不禁扪心自问——却不知那丫头可懂识人之术?

蔡吉并不知晓,贾诩正在后头的马车里腹诽着她与张颌的关系。此时的她正悉心地向张颌询问,过去四个月来北海的情况,以及琅琊郡境内吕布军的动向。至于张颌则简明扼要地将北海的情形,大致向蔡吉做了一番介绍。

“禀使君,吕布军自上次战败之后,便再也没有袭扰青州。此外据探子来报,吕布将琅琊交由臧霸之后,臧霸因征兵征粮一事与琅琊本地豪族多有冲突。琅琊郡眼下对吕布军可谓是怨声载道。不少百姓携家带口自琅琊涌入北海、东莱避难。北海七县,在此四个月内,共收纳五万百姓屯垦。王令尹则乘势从流民之中招募了两千兵卒补充军备。”张颌说到这儿突然停顿了一下,转而语重心长地向蔡吉抱拳进言道,“蔡使君,北海公沙家等豪强曾携八百私兵前来投靠,但都被王令尹拒绝了。恕颌直言,豪强的私兵人数虽少,然此等私兵皆缮五兵,习战射,非临时招募的流民可比拟。”

蔡吉听罢张颌所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确实汉末豪强的私兵战斗力极强。莫说是流民了,就算是朝廷精锐有时也不见得是这类私兵的对手。而随着黄巾之乱的爆发,不少豪强也借着天下大乱,皇权衰弱的机会,大肆扩充实力。进而形成“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的私兵林立局面。并且仰仗着手中的私兵,豪强地主进可攻,退可守,他们或自成营垒,或领兵投靠各路诸侯。历史上,曹操麾下的李典、许褚、任虔、田畴等人皆是这等豪强出身。而东吴的孙氏更是直接靠吴名宗大族的私兵起家。

然而私兵的战斗力虽强,但他们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一个诸侯要是过于依赖豪族的私兵部曲,势必会被底下的豪族所挟制。这同汉天子被给割据的诸侯挟制的道理是一样的。正如东吴的孙氏,历经数任,哪怕是最后称帝为王,也得看吴地世家大族的眼色行事。而曹操则是情愿冒着屡次被青州兵反叛的风险,也要打造出一支只忠于他曹操的世袭军队。

就这一点来说,曹操、王修以及蔡吉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分别在兖州、北海、东莱,用闲置的土地招募流民进行“军屯”,用以打造出一支不受地方豪族影响的军队。但正如张颌所言,这样得来的士兵在一开始战斗力势必会弱于豪强的私兵。事实上,曹操的青州兵真正发威,也是在青州兵整编三、四年之后的事。而蔡吉的东莱兵最近也只经历过不其之战这一次硬仗。至于王修这边整编的北海兵,那更是一群刚放下锄头的农民。

所以张颌的建议有道理,但蔡吉却不能全盘接受。王修的做法目光虽长远,可她也不能就此依着他来。于是蔡吉在整理了一番思绪之后,便向张颌颔首道,“此事本府上京之前,王令尹也曾同本府谈过。北海豪强素来桀骜不驯,像是儁义将军之前所提到公沙家就曾多有过不轨之举。王令尹之所以为拒绝这些豪族,估计是怕他们入伍之后,会借官府的名号为祸乡里。不过,正如儁义将军所言,豪族私兵的战力不容忽视。所以本府认为,豪族私兵该招,但还需认真考量其在本地的风评才是。”

张颌虽觉得风评好的豪强,其曲部不一定战斗力就高。不过在北地征战多年的他,也知越是桀骜的豪强战斗力越强,同时也越容易复叛。加之蔡吉终究是个女子,想要压制那等不逊之徒恐怕不易,其会如此谨慎行事,也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张颌便也后退一步,向蔡吉抱拳道,“那就照使君所言去办。颌也会对新兵严加操练。”

“如此这般,北海练兵之事就拜托儁义将军了。”蔡吉向着张颌拱手作揖道。诚然眼下外界不少人都传言张颌投靠了东莱,可蔡吉对张颌却一直都礼遇有加。在蔡吉看来,只要张颌一天不正式认自己做主公,那他们两个的关系就只能是盟友。更何况对方还解救过自己两次,于情于理必要的礼数还是需要的。

且就在蔡吉向张颌拱手施礼之时,庞统正与祢衡并肩骑马,跟在蔡吉的车驾后头。依照蔡吉的任命,祢衡眼下是她的专属书记,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