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 (第1/4页)

“诸位,你们这神物。。。”确认了亩产,还能一年种两季,红薯土豆理所当然地成了贺知州口中的神物,“。。。要种的话,没有什么特殊的条件罢?”

贺文瑞心里直跳,红薯土豆高产耐旱,在他眼里简直太完美了,他生怕种它们需要很高的要求,简言之,就是只能在涿鹿山这附近才有这么惊艳的表现,若真如此,除了对涿鹿商社有利外,对他而言,就是空欢喜一场了。

“回禀大人,”李智没有听出贺文瑞话外的意思,规规矩矩地答道,“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它们既然一年两熟,那地力耗费定多,农闲时还需多多沤肥,以保地力才是。”

“这。。。”贺文瑞心头火热,满脸期盼地看着志文,“贤侄,此言可真?”他知道涿鹿山中志文才是说了算的人。

“李智所言,并无不妥,不过。。。”说到这儿,志文来了个神转折。

听得贺文瑞心下大急,不待志文继续,抢着说道,“不过什么?有何不妥?”

自古华夏的文人做官,大多与寻常人并无不同,有求权的,有求财的,有追求的,则想要一展胸中所学,造福百姓,贺文瑞受耿如杞影响,与后者多少沾点边,并非尸位素餐之人。

造福百姓听上去一心为民,但真正能做到的,恐怕没几个人,这些人真正追求的,是青史留名,当然了,是流芳百世那种,而不是遗臭万年。

青史留名这种事儿,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虽说即便牧守一州一县,怎么也能留下声名,但大多都是县志州志一类的,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世人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官职越高,才越有留名的可能,若是能进中枢,哪怕是做个纸糊的阁老,也能在史书上有个人传记了。

进中枢岂是那么简单,贺文瑞深知,就是恩师耿如杞,也还差着一截,更别提自己这个小小的州官了。

但眼下这件事儿,却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最好机会,这两样神物,凭借其远超世人所知的产量,一旦推广种植开来,必将成为神州大地最耀眼的东西,拯救无数黎民的生命,成为继往开来的传奇,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始作俑者的志文,能被农人们景仰膜拜,那是无疑的,但因其年岁、学识的关系,却未必能被士人们放在眼里,这史书之上,有没有他的位置,还在两说之间。

读书人出身,还是进士的贺文瑞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第439章 是何阻碍

哪怕红薯土豆并不是贺文瑞鼓捣出来的,但作为第一个大规模推广普及的官吏,在士人所写的史书中,声名也会直追现今中枢的各大学士,甚至犹有过之。

在这一刻,对于贺文瑞来说,青史留名的诱惑,甚至超过了他自己,还有老师的前程,是以他暗自决定,只要志文的要求不是他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那种,自己都要应下来。

“。。。不过却不是随便用什么粮食做种,就能有这么多收获的,贺大人。”志文并不打算避讳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只有经过我的筛选培育,才能有这么高的产量,若是不然,大部分的收获也不过尔尔,大人若是不信,可以问问咱们山里的人,我们之前有块地,就专门拿来验证,结果亩产不过百斤而已。”

志文这话算谦虚了,实际上,粮食若不在系统仓库里经过开光镀金,是决然没有这么惊艳的表现的,孙可旺的那块地里,用的是在外界自然长成的粮食,若是用开光之后的种子种出来的粮食来种,到底是什么后果,志文自己都不得而知。

贺文瑞明显松了口气,这个时候,他连喜怒不形于色都做不到了,在他看来,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事儿,此事若为真,说明志文真有本事,若为假,他也不会追究,无非是这少年的一种自保手段而已,不论如何,与志文全面合作就是了。

“问就不用了,贤侄,你的话我自然是信得过的。”贺文瑞道,“就不知贤侄有没有意愿将此神物推及开来,造福普罗大众,成为当下新一代的神农氏?”

“新一代的神农氏?大人说笑了,小子愧不敢当,也没有这个野望。”志文此刻心里想的是,若真的推及开来,他靠着种子费大发其财,怕是会被不少人戳脊梁骨的,特别是那些掌握了话语权,被免了赋税的士人们,对他们来说,志文此举不啻是在他们嘴里夺食,完全可以用不仁不义来鞭挞。

“推广此二物,造福天下,固我所愿也,不瞒大人,在您来之前,我们商社已经在涿鹿集附近开始着手了,不过。。。”

志文的神转折又来了,听得贺文瑞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