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辛街盅≡瘢阂皇窍瘸飞校�莼撼肺狻⒐ⅲ欢�浅肺狻⒐ⅲ�怀飞小6伎梢源锏椒稚⒘α浚�鞲龌髌频哪康摹�

但是,康熙皇帝采取了最后一种方案,即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他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清史稿·吴三桂传》)。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

吴三桂原先还想朝廷会拒绝他的撤藩请求,不料康熙皇帝却同意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历史又一次让他选择,是老老实实按照朝廷安排,到关外做一个空头王爷,还是再次抗拒朝命,再次举起反叛的大旗?这一次的选择甚至比上一次降清还是降李自成更难决定,这又是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5.撤藩之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分析

其实,康熙皇帝可能真没仔细研究撤藩的利弊,他没仔细研究这个撤藩不是一个开玩笑的事儿。康熙皇帝既没有认真研究吴三桂,也没有认真研究历史。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他读的书太少了!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他太年轻气盛了!对于下面的内容,他太一无所知了!

按道理说,历史上关于撤藩的经验教训是多的。这些经验教训,文的也有,武的也有。

比如说武力撤番,必然会造成一种后果,把人家给逼反了!把人家给逼反了以后会有两种后果:一种结果是反了的人赢了,比如说明成祖朱棣就把他的侄子弄的不知所终了,然后自己做了江山,这是一种,反了的人赢了,皇上输了。另外一种结果是这个反了的人输了,但是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灾难,比较典型的比如说西汉的7国之乱。

这都是教训,历史上也有一些经验,比如说典型的文撤,事先想象了后果,比如说最典型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你康熙皇帝按照人家赵匡胤的思路,把人家吴三桂请到北京来,跟人家好好谈一谈,有什么可化解不开的?吴三桂早晚还是要死的,钱带不了棺材里面去!吴三桂的儿子又是驸马爷!何苦来造成这前后长达年的三藩之乱?给国家、给民族带来多么大的灾难?

所以我们说,这部剧里面就有这么个意思,就是通过孝庄太皇太后的嘴来说康熙皇帝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撤藩虽只二字,却对吴三桂属下数万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三桂割舍不下云南的宫殿、财产、美人、权势;吴三桂的部下也难以舍弃他们在云南得到的一切;吴三桂与他属下数万人都不愿离土重迁,他们害怕回到辽东生活受到影响,他们更离不开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利益的驱动与民族情感交织在一起,吴军上下呼出一个声音,用武力反对撤藩,用武力反抗清廷。

此时,吴三桂还有一个顾虑,即他的长子皇驸马吴应熊还在北京,他派心腹赴京去接吴应熊,吴应熊却不赞成父亲轻举妄动。吴三桂的心腹无奈,只得偷偷带了吴应熊的庶子吴世�Х祷卦颇稀N馊�鸺�镒永吹剑��岫�似鸨�木鲂模��丫���约汉褪粝路芰σ徊�∷�荒苁�ヒ丫�玫降囊磺校���嶙哒庖磺校��慊嵛淞ο嘞颉K�氲剑�实勰暧祝���挥惺裁慈丝梢缘沧∷�馊�鸬牡缆贰�

二、“三藩之乱”的过程

1.“三藩之乱”的开始:1673年12月28日

大清王朝同时撤去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

吴三桂气急败坏,暗中指令死党向撤藩使者请愿,要求停止撤藩,继而又拖延时日,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

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准备后,1673年12月28日(阴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召集了四镇十营总兵,正式下令起兵!

12。三藩叛乱谜案(4)

为了给自己的反叛活动披上名正言顺的外衣,吴三桂在“矢忠新朝”接近三十年后,再度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吴三桂率三军拜谒永历帝陵,去满装、易汉服,重新蓄发,宣布与清朝完全决裂,他自任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然后,他又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吴三桂檄》)。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第二天,吴三桂以62岁的高龄亲自披挂上校场,三箭皆中目标,他骑在马上,雄心壮志,锐气一如往昔。

1674年1月7日(阴历十二月一日),吴三桂自云南出兵北伐,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贵州全境!

可以说,吴三桂的叛乱,开局一切顺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