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1/4页)

就修书回京。”

正当徐皓月口述,桓宇执笔书写奏章时,帐外近卫禀报道:“大将军,幽州军将田重进、李怀义、崔翰、米信四人到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八章 汉国三隐事

后周武定元年八月底,大周平章军国政事徐皓月誓师北伐,后周分三路大举进攻北汉。*。**/*

徐皓月命白甲军马步都指挥使刘逸轩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龙彦尘、朱元等军攻太原北石岭关,领兵三万从北面向北汉都城晋阳攻击前进。

又命禁卫军幽州招讨使韩令坤为南路都招讨制置使,领兵一万至潞州,会合禁卫军兵马都监、潞州招讨使潘美部,两军合兵三万由南往北向晋阳攻打。

命河北转运使侯谦毅、陕西北路转运使雷德襄分掌太原东、南路转运事,并命燕云转运使刘宝勋任北面转运使;徐皓月自亲率主力十万,连同曹彬、田重进、李怀义、米信、崔翰,谋士桓宇等兵出出镇州,会攻北汉都城晋阳。

时北汉国主乃是刘钧,闻周军大军压境,惊恐万分,不顾北汉天雄军节度使刘继业、宣徽使范超等人反对,收缩各地兵力回师都城晋阳,并分遣使者赴辽乞援。但此刻辽国燕云之地已失,更兼国内耶律李胡父子叛乱,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能力救援北汉。

汉军节节退缩,周军则是高歌猛进,九月中旬周军攻下盂县、隆州、岚州、石岭关等地后,周军三路大军陆续到北汉都城晋阳城下会师。周军十余万兵马,十余万民夫四面围定晋阳城,四面连营百余里,横亘不绝。

北汉国主刘钧夜晚登城观望。却见周军连营星火点点宛如天上繁星般众多。不禁更加惧怕起来。还好身旁有大将刘继业出言道:“周军虽声势浩大,但人马众多,所费粮饷也是日以万计,兼且冬日将近,吾军当谨守主城、外城,耗时日久之后,周军必然疲惫、粮草不济,定然会败退而去。”听了这话,刘钧才稍稍安心,督命各军谨守城池。

这一日徐皓月领禁卫中军到达晋阳城下。徐皓月不及休息便领着中军诸将到各军之中抚慰诸将,跟着率领诸将登上晋阳西南的吕梁山余脉悬瓮山观看晋阳城。

晋阳城乃当时天下名城,自战国时期赵国便开始营建,经历了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修建。如今已经形成了“跨汾连堞、三城并举”的大格局。除了晋阳主城外,城外尚有羊马城、连城、罗城三座小城拱卫,中间城墙相连,瓮城、碟城相继,又有汾水引为护城河,果然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雄城。刘逸轩、韩令坤、潘美、曹彬等部先到后,并未攻城,只是四面围定,稳扎营盘。^//^

此刻徐皓月见了这晋阳城,这才明白了历史上为何后周、北宋三代君王多次攻打晋阳不克。最后宋太宗赵匡义集结了全国数十万兵马,用尽各种办法才攻克,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来说,晋阳城当真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城市。

徐皓月看了晋阳城后,赞叹道:“果然是一座雄城。”跟着回头看了看跟随的诸将问道:“欲拔此城,诸公有何计议?”

诸将互相看了看,刘逸轩先踏上一步躬身道:“晋阳城经营久远,汉军屯驻其内,粮草充裕、水源不绝,外城、主城遥相呼应。急切难拔。不若堵决汾水灌城,或可有奇效。”

诸将闻言纷纷出言附和,徐皓月点点头道:“这是个好计策,不过决水灌城始终于百姓无利,不到迫不得已。最好不用,不知可还有别的计策?”

诸将一时间纷纷献计。或说穴地攻城;或说以轰天雷逐一攻破外城,徐图缓进;或说长期围困,带城内粮尽便可城破。徐皓月笑而不语,却见桓宇在一旁只是冷笑不已,便问道:“桓宇,你有何看法?”…;

桓宇上前一揖朗声道:“各位将军所言都并非上上之策,晋阳之地汾水、晋水河道众多,地下或多有暗河,不利于挖掘地道。逐一攻坚死伤必将惨重,长期围困吾军粮草耗费甚巨,也不可行。在下以为,自古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北汉朝堂并非铁板一块,其内有三大隐忧。”

这小子一上来就不给诸将面子,逐一加以驳斥,诸将面色都很不好看,只有徐皓月微微笑道:“是哪三大隐忧呢?”

桓宇清清嗓子,朗声道:“其一,北汉国主刘钧素闻膝下无子,收养了他的外甥刘继恩、刘继元为养子,二子时常觊觎国主之位,各自拉拢一帮大将以为臂助,此乃北汉争储之忧。”

北汉国主刘钧收养外甥为义子倒也不是什么秘闻,但能知道二子觊觎国主之位,倒是需要对北汉朝堂极为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